仇保兴:新型城镇化 从概念到行动
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
四、从高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转向低环境冲击型的城镇化
(一)如何理解我国环境问题
1.城市与自然界最大的差别在于城市的降解功能过弱,生产和消费功能过强,所以城市对周边环境的冲击极大。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态脚印”一般比自身面积大出几百倍甚至几千倍,而发展中国家有些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其“生态脚印”只有10倍甚至几倍。城市的生态脚印就是指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大的空间资源来支撑它的生存与发展。生态脚印较小,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就小。
2.水危机是城市的发展模式不恰当导致对原有水生态环境冲击过大,产生水生态危机。如我国流经城镇的河流70%经常发生断流,80%是劣五类水体,完全丧失了水生态的功能。
3.人类社会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前提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低冲击开发模式的理念。低冲击开发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家与规划师的共识。我国滇池、淮河是用单一“工程思维”来治理,反而损害了水生态。
(二)解决水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对策
1.从单向治理向水生态整体修复优化转变。一是提高污水处理费。据测算,只要污水处理费达到0.8元/吨以上,政府就不需要为污水处理厂掏一分钱,污水处理完全可以实现产业化。二是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中央财政实行以奖代拨的政策,每公里补贴20~40万元。三是年降雨量500mm以上地区,全面推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四是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全面治理河流、湖泊的污染。
2.从重末端治理向侧重源头治理转变。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原则是城市建成后与建成前相比,地表水径流的分布基本保持不变。为此,城市必须扩大可渗透的面积,多途径进行雨水收集,多层次进行废水的循环利用,采取“不连接”作业。首先,建筑屋顶储存雨水,紧接着建筑、小区、道路都分级储存雨水,一直到主干道底部储存雨水,每一步都是雨水储满以后再流到下一步。这样,一般30~50毫米的雨量,主街道不积水,只有大暴雨把各级储水空间都装满之后,雨水才会流入河道。
3.从开发――排放单向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国际水协提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必须遵循16字方针:适度规模、合理分布、深度处理、就地回用。适度规模指的是污水处理厂服务人口规模一般为20~50万,合理分布是指污水处理厂在城市中的布局要均衡,深度处理是指污水处理后要达到1级A的标准,出水就可达到三类水的标准,这样就可以实现就地回用。垃圾处理方面,国际通行的是对垃圾进行分类以后,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焚烧发电。现在有了等离子焚烧工艺,使排放更清洁。
4.从简单地对洪水截排向与洪水和谐相处转变。我国对流经城市的河道“客水”的治理,已有一套较成熟的办法,但是对“主水”造成的内涝治理仍面临众多难题。我国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一是排水管网的标准太低;二是雨污合流,导致水中的杂质在管网中沉淀,加上城市表面的可渗透面积缩小,不能有效储存雨水;三是缺乏交通和排涝的一体化设计;四是有的城市简单地对流向河道的排污口进行封堵,或者截污纳管,没有进行雨污分流的管网建设。当暴雨来临时,就会因排水不畅造成内涝。
5.从水环境低冲击向综合性低冲击模式转变。城市建设不仅应对水环境是低冲击的,对任何生态、文化环境因素都应是低冲击的。例如,采取“紫线管制”对传统古建筑群、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产、古代墓葬群、古城镇遗址等予以保护,减少城市发展的冲击;采用“绿线管制”减少对森林植被、湿地、水源地和公园绿地的冲击;采用“蓝线管制”减少对水系、江河湖海景观带的冲击;采用“黄线管制”将具有负外部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污水厂、污水泵站、垃圾场、垃圾焚烧站、公交场站等)所需的空间控制起来。本质上讲,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治理,减少城市对环境的干扰。
6.从城市低冲击向区域整体低冲击发展模式转变。绿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绿道网作为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这就形成了区域整体的低冲击开发模式,并实现空间景观化。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王功权、李一兵、张晓军谈“民宿热”背后的残酷商业真相2019-09-29
- ·王兴斌:冬天要来了,多少城市的夜经济还能继续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当今中国旅游五大关键词2019-09-19
- ·故宫在改变,文旅融合也应该做出改变2019-02-18
- ·无创新,不未来,旅游业未来创新四大重点!2019-01-21
- ·未来十年旅游业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国著名产业专家到东安考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2019-01-10
- ·特色小镇要“特而强”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点同质化竞争僵局2019-01-09
- ·戴斌:绘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蓝图2019-01-0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