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景区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自2015年4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得到来自旅游业界的高度关注,对推动全国旅游景区科学有序发展、增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该导则,按属性来分,最大承载量包括空间承载量、设施承载量、生态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社会承载量等五种类型;按时间节点来分,包括瞬时承载量、日承载量等两种类型。
景区最大承载量的颁布与实施,其目的在于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合理利用和分配景区资源、协调好游客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游客的满意度、加强了景区的资源保护,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景区最大承载量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绿维创景认为,设立景区最佳承载量、控制好瞬时承载量并严格落实,是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的关键。
一、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最大承载量核定不够严谨。
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是一项系统而又严谨的工作,需以景区资源属性、有效游览面积、景区生态环境、单位游览时间、甚至天气情况等多个因素为基础,由旅游主管部门或组织专业的人员,在参考景区以往运行接待数据的基础上,经科学的计算和分析,才能分项核定。
但是,在实际核定过程中,因为景区管理人员重视度不够、节约成本、对《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标准的解读不一致等多种原因,大多数的景区最大承载量,均是景区内部自行核定,且在核定时更多的是考虑景区自我收益最大化的需要,以至于核定的各项最大承载量数值,与景区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远远超过景区接待能力。比如,国内一些中小型景区,仅仅数平方公里的总面积,而核定的日承载量竟高达十几万人次,远远超过如黄山、故宫等大型成熟景区的承载标准,让人难以想像。
二是最大承载量落实不到位。
中国旅游起步时间短,国家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还不足,绝大多数的景区运营和持续发展,都需要景区自我的“造血”功能来实现;加之当前旅游产业体系发展不健全,“门票经济”现象十分突出,对景区而来,多一个游客,就意味着多一份门票收入。于是乎,受景区自我收益最大化的驱动,景区最大承载量在具体执行中,也就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摆设。
其次,在这以数据论英雄的时代,景区都唯恐自己的景区游客过少而被不能引发关注,都希望自己能通过媒体报道游客数量“超高”的方式形成“聚焦”效应。
第三,对景区最大承载量的认真执行,行业主管部门目前还缺失有效监管和处理办法,因此对景区而言,游客越多,其收益越高,主管部门也没有什么处罚措施,由此,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坏处,那为何要认真执行呢?
三是较少关注瞬时承载量。
即使在一些制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执行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景区,人们也会更多的关注其日承载量是否超标而较少关注瞬时承载量。实际上,与景区运行更相关的却是瞬时承载量,景区的设施设备、生态环境、人员安排等各种承受力和压力,均会在此刻体现,落实好瞬时承载量这一景区运行的关键所在,则一切承载量问题将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受景区游览时间、游客到达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每天的运营中,景区游客量将呈现为一定弧度的曲线,其实在相当部分的开放时间里,游客数量并没有达到饱和,在有效开放时间段内,任何时段基本保持相当数量游客量的景区几乎是不存在的。
例如,九寨沟景区的游客,更多的集中在景区开放时起到上午时间段选择进沟游览,选择中午或下午进沟的游客,数量较少,景区的瞬时承载量,将出现在从开放时起到上午之间;而一般游览周期为2至3小时的景区,通常会出现上午和下午两个游客到达高峰期,景区的瞬时承载量,将出现在上午或下午的高峰时刻。因此,在关注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景区瞬时承载量。
二、落实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对策
一是科学制定最大承载量。
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者要正确树立景区“可持续发展”和“安全为根本”的意识,从安全、有序、生态、保护、游客满意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结合景区实际运营情况,科学、严谨的制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各项指标。同时,在日常运营中,景区管理者应主动公示景区最大承载量,并通过景区网站、广播系统、LED大屏幕等方式显示实时游客数量情况,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并自行严格执行景区最大承载量的相关要求。其次,国家旅游局应积极制定并出台相关景区最大承载量实施管理办法,加大落实与考核力度,用制度来约束、规范各景区对最大承载量的执行和遵守。
二是设立最佳承载量。
所谓最佳承载量,绿维创景认为,是指在一定时间阶段和空间范围条件下,在不影响游客游览舒适度并不降低游览满意度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建议在《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中,高度重视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增设最佳承载量这一项指标。这也要求景区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正确处理好景区增收与保障游览质量的矛盾,从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出发,当旅游者数量达到设立的最佳承载量后,要通过多种方式作好相关限流措施。
三是控制好瞬时承载量。
景区瞬时承载量的出现,对景区来说是巨大的压力,为保障达到瞬时承载量时的正常运行,景区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会导致对景区运行成本的浪费,因为投入的这些大量成本,在日常的运行中,更多是处于闲置状态。因此,控制好景区的瞬时承载量在景区日常运营中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景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时代的技术和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智慧旅游的应用,对景区瞬时承载量等相关信息进行提前的分析、预测和判断,结合景区以往运行经验,制定详细的高峰期游客分流方案和各项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其次,鼓励采用技术性手段来尽量消除瞬时承载量现象的发生。如:门票提前预定、电子门票、优化购检票流程、分时段价格杠杆引导、瞬时超量暂停售票等多种方式手段,尽量让游客量保持在相对比较平稳的状态。
第三,在游客高峰期,应认真研究游客游览趋势与特征,优化景区游线结构、交通组织方式、增设应急出入口等方式,加快人流周转,减少游客停留时间。
第四、加强与交通、媒体、气象及周边景区等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提前发布相关景区接待、交通、气象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在到达景区之前就开展对游客的引导、分流工作。
四是促进景区的平衡化发展。
景区的平衡化,一是在于尽可能实现景区日常、周末与大型节假日之间的人流量平衡化。“黄金周”是中国特有的旅游经济现象,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在于通过旅游拉动当时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应该具有它的时效性。而如今,“黄金周”之所以成为“黄金粥”,充分反映出游客休闲出游时间的严重不足,从长远来看,带薪休假制度的及早落实,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也是解决景区人流量平衡化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景区的平衡化,二是在于促进各景区之间的共同发展,重点是提高大多数对游客吸引力不强的景区的发展,实现游客的主动分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各级各类景区两万多家,而其中能让人耳熟闻详者,能有几何?即使在最拥挤的“黄金周”,也有为数不少的景区,客流稀少。毕竟,品牌知名度高、对游客吸引力强的景区总体数量不多,比例不高,当巨大的客流,拥向数量有限的景区范围,自然会造成各种最大承载量现象的发生。
因此,唯有加快数量更多的普通景区的发展,通过策划并提升景区产品的吸引力,加强宣传并提高景区知名度,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客流量,对缓解客流高峰、消除各种最大承载量现象的发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2019年中国旅游景区产业全景图谱2019-04-25
- ·景区提升:如何破解旅游产品周期性魔咒?2018-10-19
- ·打造景区非门票经济,规划设计先行!2018-07-31
- ·线下知识服务的变革 景区型博物馆的打造路径2018-05-23
- ·自主旅游时代下的景区发展新趋势2018-04-02
- ·智慧景区新风向:纸票仍在过渡期,景区门票、电子发票、钞票三票合一2018-03-27
- ·绿维研究:旅游景区生态化规划方法2018-03-16
- ·绿维研究:依托景区的旅游综合体构建模式探索2018-02-28
- ·厉害了word绿维!2016落地项目盘点(四) 景区/度假区篇2017-06-25
- ·旅游景区:资本追逐下的又一个风口2016-03-2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