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2-04-18
标签:
深化改革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一)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消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体制性障碍。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加强调控的重点是:(1)加强重大项目规划管理。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导向,以资源定规划,按规划定项目。煤、铝、磷等重大项目,原则上由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其他资源也要严格按规划有序开发。加大对影响生态环境和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政府投资类项目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的调控力度。(2)依法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抓紧制定并完善重要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进一步规范矿业秩序,实行保护性开发,提高回采率,降低贫化率。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增加公益性调查评价资金投入,推进矿业产权市场建设,依法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3)切实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在环保、安全、质量、技术、劳动保障等方面实行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公正执法,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省。抓紧制定和完善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行政执法管理方式。在没有政府的投资领域,政府只从规划布局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目录范围,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在省级权限范围内核准的项目,批准规划视同立项,可据此直接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构建富有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建立健全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机制,抓紧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国有产权转让和财政适当支持等措施,筹措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资金,稳步推进省属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逐步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相互参股,促进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加快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动国有资本的优化重组,实现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整合国有资产集中投向关系国经济命脉和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放宽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准入限制,落实平等待遇。加大对重点产业和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比重有明显的提高。
深化交通、电力、水利、市政公用设施等管理体制改革,广泛引进社会投资。推进交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与建设、经营职能分离,加快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放开经营性和收费还贷公路建设经营权,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加快已建成二级以上收费公路经营权的出售和转让,并在经营期限、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采取“建设-运营-移交”或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实行同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公路建设。对急需建设而又缺乏投资主体的二级公路,采取建立统一平台、实行省地共建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采取股份制形式改革和完善高等级公路投资、建设和运营体制,增强融资和建设能力。整顿和规范公路收费环境,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对所有车辆足额征收车辆通告费。逐步建立管养分离的公路养护新体制,改进养路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把县、乡公路养护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推广招投标、农民承包等养护方式,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
深化电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政府监督下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开放有序、公开竞争、健康发展的电力体系。争取开展电力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积极推动煤电、铝电、磷电联营。逐步理顺煤电联动的价格形成机制,鼓励煤电相互参股,加快煤电一体化步伐。以资本为纽带,整合省内能源企业,走集团化发展路子,推进能源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深化水利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对水能资源开发权实行有偿出让,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水利建设。全面建立县级以上水利建设基金,增强水利项目市场融资能力;对城镇和工业用水全面实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动作、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对兼有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通过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增强节水意识,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实行以劳抵费;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实行政府适当补助,农民自建自营。加快形成市场调节、政府管理的水价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提高城镇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价格,依法足额征收各类水规费。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小型微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城乡水资源的初始分配权和供水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建立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加快城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和妥善安置职工前提下,可将现有的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实行产权出让,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促进市政公用设施、运营主体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利益导向。按照基数保底、增量调节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区域间税收分配机制,使利益导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一致。对由省统一规划布局的资源性开发项目,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调节资源供给地与加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因生产力布局跨地区建设的项目,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汇总交纳企业所得税的,或因生产地与核算地分离且在核算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基地方分享收入部分,可在相关地区协商的基础上,由上一级政府确定分享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对鼓励优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产生的税收,尽量向县财政倾斜。各地按照组团方式发展高能耗产业产生的税收,其属地分享的部分由市州地制定合理的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省对地县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调动地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高度重视解决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土地问题,推行土地法征用制度改革。依法合理利用土地,完善公益性用地征地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和占补平衡制度,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调剂和利用进城农民退宅还耕新增的耕地等,努力保证重点项目用地。
(二)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加快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建设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及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上新台阶,保持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较快增长。除国家明确禁入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境内外投资者开放。在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债务和人员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外来投资者可依法控股或独资经营,不受股权比例限制。找寻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合作平台,全面开放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制造业。按照我国入世承诺和时间表,加快推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现代流通、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制度创新等措施,办好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形成一批有特色上档次、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项目库分层滚动建设,逐步建立专业招商引资队伍,积极推行定点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大力培育和发展投资促进服务机构,发展市场化、国际化的中介服务。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采取承包、领办、租赁、参股、合作、独资等一切合法可行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黔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基地。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表制转变,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出口主体、市场和产品多元化。实施科教兴贸,办好出口商品基地,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重。创造重要条件建立出口加工区,改革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方式,积极推行“大通关”模式。争取把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国际机场,提升贵阳铁路货运口岸类别,申请新开放一批货运口岸。运用世贸和国际市场准入规则,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应诉、起诉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方略,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依托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原材料、技术和劳务出口。发挥我省作为西南地区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作用,创造条件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四个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作,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川黔渝、南贵昆经济区各方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抓住建立中国至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联络经济贸易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关系网络。
下硬功夫改善投资软环境,重点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树立“诚信贵州”新形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规范一致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为投资者参与我省开发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公开竞争环境。增强全社会信用观念,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等级评级管理和信用不良行为警示惩戒制度。落实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评介、考核、公示、奖惩工作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助商亲民的社会环境。健全市场体系,消除地区和行业壁垒。
(三)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向多样化、建设营运市场化,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证。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大政府对各类公益性项目的投入力度。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重点加大对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抢抓国家设立西部开发专项资金的机遇,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高质量地准备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益性项目,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在继续争取国家增加对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同时,以石漠化治理、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人畜饮水工等工程为重点,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专项投入力度。同时逐步增加省级基建投资。(2)在稳定财政现有的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逐步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适当增加对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采取不正当手段财政贴息、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加快解决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落实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贵州大学211工程建设。(3)通过合理提高水价、足额征收各类水利规费、拍卖变现政府投资形成的部分水利资产、各级财政新增安排部分建设资金等办法,多渠道筹措水利建设资金。从2005年起到2010年,省级财政进一步增加水利专项投入,重点用于对农村小微型公益性水利项目的资金补助。(4)加大政府对通乡油路、通村道路等公益性公路项目的支持力度。根据各地财力情况,对通乡油路建设实行区别对待、合理分担的资金配套政策,从2005年起适当提高省对通乡油路建设补助标准,并对路基工程实行补助资金到县、责任到县、包干建设;提高省对通村道路建设补助标准。同时,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和农村医疗人员培训,按实际参加人数足额安排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配套专项补助经费。(5)确保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的种类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今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对因农业税税率降低和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县级财政减少的收入,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省财政再安排一定资金给予补助。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可按照渠道用途不变、以县为主、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捆绑使用。
积极争取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动作好地方政府建设性投资公司。(1)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方式,加大对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支持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还贷机制,更多地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2)逐步完善地方性金融机构体系,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积极引进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抓紧组建一批农村合作银行。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村联保贷款,加强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保险业。(3)在做强做大政府现有建设性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结合国有资产体制改革。鼓励各地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整合国有优良资产,在二级公路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国有土地储备等领域,探索组建政府建设性投资公司,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基础性、公益性建设。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1)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通过水价、收费公路收费标准的合理调整、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等措施,逐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路、生态等项目建设。(3)对具有垄断的重要资源开发、需要全省统一规划布局的项目,以及符合规划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项目业主,不论所有制性质、质不论隶属关系,享有同等待遇,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实力谁控股。(4)对已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依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转让的规定,积极推进转让产权或出让经营权,尽快建立基础设施资金回收、滚动开发机制,建立并完善政府统一监管下的产权和股权转让制度。选择有稳定回报的项目,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外资。(5)积极推动效益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使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有效大的突破。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6)抓住国家优先在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我省在能源、优势原材料、旅游等领域率先进行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搞好党政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省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规划,建立和完善带薪学习、在职进修、出省(境)培训等制度;通过调动任职、挂职锻炼等形式,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地县乡工作;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到东部发达地区、中央和国家机关挂职锻炼,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建立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专业人才定期到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支援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艰苦地区津贴制度和对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大力培养中高级技工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程。进一步拓宽公开招考公务员和面向省内外选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范围,对急需引进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贵阳市】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2013-11-20
- ·【贵州】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3-10-24
-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2013-05-21
- ·贵州着力打造重点发展平台 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2013-03-27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03-27
- ·贵州省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办法2012-07-20
- ·关于加快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12-04-18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