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效益制约土地流转
土地规模效益悖论
土地规模效益悖论
以数据为基础,根据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分析,调研发现三地区“亩均收入”与“流转后耕地面积”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反而淄博市沂源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调研发现,德州市庆云县耕地的亩均收益在1000元左右甚至耕地的农户,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即使进行土地流转后一户的耕地面积达20亩左右,如果仍是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话,其亩均收益仍然较低。
而庆云县东辛店镇大李村,在镇政府“一村一块地”的土地流转政策指导下,结合本村蔬菜种植传统,引进青州外商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了土地流转。
2008年,大李村30多户农户将100多亩分散地块统一租赁给青州客商进行大棚蔬菜种植,实现土地集约经营,高效发展。到2012年年初,大李村通过租赁、转包等流转手段,将村东300多亩零散土地整合,由当地农户经营,政府协助集中开发,发展蔬菜大棚80多个,成为东辛店镇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
大李村在“一户一块地”的基础上建起了共计540亩的蔬菜大棚,每亩地收入也从原来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12000元~15000元。
淄博市沂源县出现了“亩均收入”与“流转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的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这是由于沂源县特殊地理环境导致。
沂源县地处鲁中山区,农作物以经济果林为主。由于山区地势崎岖,转入土地难以成片,反而加大了管理难度。同时,果树产量与田间管理密切相关,日常照管需要大量劳动力,土地面积越大,管理的难度也越大,甚至有可能耽误农时。因此,亩均产出与土地数量呈负相关。
济宁市微山县的亩均收入与土地数量呈现倒“V”形关系,在2亩~4亩处出现峰值。
经过复核问卷和进一步走访,调研组发现这些亩均收入较高的农户是县城驻地附近的蔬菜大棚种植户,他们一般通过流转整合3亩~4亩地,建起1~2个大棚,全家一起耕种,收益很高。
但是,由于微山地区技术相对落后,耕种大棚需要大量劳动力和非常辛苦的劳作,农户受到家庭劳动力的约束,很难再扩大种植面积。拥有5亩以上土地的农户则大多种植粮食,受“顾不过来”和“反正地多,粮食不值钱,少收一点没关系”的因素影响,亩均产出反而下降。
而调研队在采访W地D村时,了解到当地一户农民经由村集体组织协调,转入600亩耕地准备进行规模耕作。然而,耕作一年,据调研队采访了解和村民口述,收益极差。
深入访谈了解到,该农户雇佣转出土地的其他农民为其耕种土地,每日工资50元。由于工资按天发放,劳动成果又难以计量监督,被雇佣农民偷懒怠工的现象大量存在。调研队考察时,流转土地上所种植的玉米不及自有地的一半高。
调研组认为,本例中土地流转之所以未能实现规模效益,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到位引起的。
调研发现,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个体大户,在土地流转准备工作中,如何与一家一户的农户协商条件都是极其棘手的事情。由于没有成形的土地流转市场,实际中观察到的结果是:转入方往往求助于村集体。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王功权、李一兵、张晓军谈“民宿热”背后的残酷商业真相2019-09-29
- ·王兴斌:冬天要来了,多少城市的夜经济还能继续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当今中国旅游五大关键词2019-09-19
- ·故宫在改变,文旅融合也应该做出改变2019-02-18
- ·无创新,不未来,旅游业未来创新四大重点!2019-01-21
- ·未来十年旅游业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国著名产业专家到东安考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2019-01-10
- ·特色小镇要“特而强”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点同质化竞争僵局2019-01-09
- ·戴斌:绘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蓝图2019-01-0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