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旅游如何引导城镇化的形成
1、泛旅游产业发展是基础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通过产业整合及集聚,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集群,从而构成了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
2、消费聚集,是旅游促推城镇化的直接方式
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是促使居民外出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迈入5000美元大关,按照国际惯例,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步入享受型,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文化、休闲度假以及旅游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每年节节攀升的旅游人次及消费水平上,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发展趋势。
由于旅游涉及的面比较广、与其他产业之间也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因此旅游消费的统计并不是很全面。绿维认为,旅行中的消费,不仅仅是游客在传统观光休闲度假过程中的直接消费支出,还包括农产品、艺术品、收藏品、文化纪念品等购物消费,文化体验、娱乐活动、运动康体、养生理疗、养老服务、会展培训、祈福修学等服务消费。人们在旅行中的消费行为,已经超越一般理解的旅游消费,成为一种复合消费方式。
3、泛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促推城镇化
泛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形成了产业的聚集、集成与集群化,由此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逻辑加以说明:旅游产业要求场所,形成了旅游区;旅游区是一种产业发展区,与产业园区相识,同样需要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的场所,需要为员工提供住宿基础,需要为拆迁的农民安置社区,这一切,形成了旅游区作为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化发展。
旅游产业化发展,要求留下游客进行消费,必须开发大量的休闲项目,比如温泉浴场、美容按摩、游乐场、KTV、酒吧街、餐饮街、创意商铺、工艺品店、厂店一体的工坊等等,由此形成了休闲聚集区。
工业区不适合人的居住,旅游区不同,是适合于人的居住与生活的区域。因此,旅游区需要开发旅游接待型新农村社区、游客居住的休闲酒店与休闲聚集区、周末休闲的第贰居所住宅区、避寒避暑养生养老的度假住宅区等等。于是,一个基于不同需求的综合性居住社区形成,而以“吸引力景区+休闲聚集区+综合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发展形式的非建制城镇结构,也就此产生了。
(二)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创建新城,也包括老城市的扩张升级。从城镇体系结构的分层提升与建设上进行细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包括:现有大型城市的扩张与升级,中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产城一体化项目开发与非建制性旅游城镇化,新农村社区建设等四大方面。这四个层次,有着不同的模式与机理。
1、城市旅游化模式
这里所指的城市,是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型、大型及中型城市,其本身就是客源地,很多也是目的地。通过旅游吸引力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品牌与城市服务产业发展空间。
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主要是包括城市景区开发、新型城市休闲中心建设、旧城改造休闲街区化发展,休闲卫星城组团化建设,环城游憩带城乡统筹开发这五种方式。
城市景区开发,是指对于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城市,依托资源,集中建设旅游景区,形成城市景区吸引核,打造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景区开发始终是城市旅游化的基础,无论景区在城区或不在城镇区域,景区吸引力越大,旅游带动城市发展越强。
城市休闲中心,即RBD,是大中型城市需要的休闲聚集核心,也是城市品牌与都市吸引核。城市有多种休闲中心,有的偏休闲商业,有的偏休闲商务,有的偏休闲娱乐,有的形成了商务商业娱乐游乐餐饮一体化综合休闲区。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798艺术区等等,都是不同类型的休闲中心。在新城建设中,集中较大土地建设RBD,是规模化新城开发好的模式之一。
旧城改造建设休闲街区,特别是滨河、滨湖、古街、古建聚集区、旧工厂区、公园周边区、体育场周边等区域,是形成与建设休闲街区的好地方。在旧城改造中,借力河道疏浚整治、绿地公园建设、体育设施建设、古建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基础工程,把公共环境资源周边的黄金土地,建设成为休闲商业街区,形成休闲环境与休闲街区的整合,是城市休闲化大且重要的旅游化工程。其中,文化街区、创意艺术街区、酒吧街区、时尚休闲街区、美食街区、购物步行街区等等,特色与模式很多。
休闲卫星城组团化建设,是大型城市旅游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特色休闲卫星城,无论是基于大型休闲综合体、大型主题公园、大型体育设施、大型会展场所、养生养老机构设施等等,都可以形成卫星城的特色聚集化发展。比如处于北京卫星城良乡的房山长阳镇,规划建设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就是一个新打造的休闲娱乐聚集区,规划了高端商务组团、时尚休闲组团、中心组团(艺术展览厅、湿地公园、休闲体育中心、主题公园、滨河酒吧和美食街等)、文化创意组团。
环城游憩带,是一个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在大型城市周边1小时圈内,可以形成依托卫星城、小城镇、旅游区、村落而发展的休闲带。这个带,是未来田园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的组成部分,是新型城市化中有特色的部分,是旅游城市化的重点内容。
从城市发展的总体架构看,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化发展基础上,形成了城市休闲中心、城市休闲街区、休闲卫星城、环城游憩带等等一个系统发展结构。旧城改造出休闲区,新城建设出休闲区,城市从摊大饼,转化成为绿色覆盖、休闲组团发展的花园城市。其中,通过休闲卫星城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形成中心区居民外迁,同时进行旧城改造,形成新的组团,并通过城市绿化,改善环境,形成花园城市、组团城市,从而形成大中型城市内部提升及向外扩张,是大型城市升级的好路径之一。
2、旅游城镇建设模式
小型地级市、县级的中心镇和建制镇,带动性相对于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可以走特色化的旅游城镇化之路,这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镇化模式。
对于本身就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中小城镇,可依托自然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滨海城镇、滨河城镇、滨湖城镇、冬季度假城镇、夏季度假城镇、温泉城镇、滑雪城镇等等特色城镇;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民俗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创意文化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葡萄酒、桃花梨花等等);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还可以打造酒城、玉城、家具城。泛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使得我们打造特色旅游城镇的可能性空间大大提升,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打开了全新的路径。什么都可以是吸引核,只要地方有什么特色资源或优势产业,就可以结合旅游发展成什么泛旅游城镇。
对于一些没有这么强劲的吸引核的小城镇,需要挖掘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寻找泛旅游产业发展的契机,推进旅游城镇化。
不是所有城镇化都须进行旅游化,但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旅游化手法,可以使城镇化获得更好的效果。
3、旅游综合体模式
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型城镇化形态――既不是传统的旅游景区,又不是纯粹的住宅社区,也不是建制型城镇,更不是新型农村社区,而是基于城乡之间(可能是城市郊区、也可能是乡村地区、还可能是大景区外围区域)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与土地空间的地块,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通过旅游的“搬运效应”,将城市的旅游消费力搬运到开发地块,从而带动该地块的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泛旅游产业聚集、旅游人口聚集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旅游休闲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聚落。
旅游综合体以泛旅游产业的整合为根本支撑、以休闲化消费的聚集为核心动力、以设施和配套的配置为重要基础、以服务和管理的创新为基本保障,已经成为广大适宜区域实施“就地城镇化”的主流模式之一。
4、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
这也是旅游引导的就地城镇化的普及的模式之一。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社区发展,就是这一模式的主要路径。
旅游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特别好的产业推进价值,主要是使农民找到产业转化依托的同时,可以把生活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就地发展产业,形成居住。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旅发网 | 泛旅游整合平台2.0,让旅游开发运营更简单2018-11-06
- ·山东栖霞葡萄酒庄园文化产业城2013-12-26
- ·泛养老产业集群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新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2013-12-12
- ·林峰院长谈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2013-11-13
- ·林峰院长谈"三产"助力老工业城市转型2013-11-01
- ·林峰院长解读新型城镇化商机2013-09-12
- ·林峰院长做客《旅游经济观察》谈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2013-06-04
- ·林峰院长谈2013年国内旅游市场新趋势2013-05-17
- ·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的创新升级2013-05-03
- ·绿维创景林峰:旅游地产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推手2013-04-27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