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飞:新型城镇化能否“自然形成”
在有关城镇化问题的讨论中,经常听到一个似是而非的提法:城市和城镇都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造成的。但是,历史和现实的逻辑表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不可能排除以政府主导为基本特征的人的自觉推动和促进。
第一个逻辑是共产党执政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人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主动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就是因为它满足了现代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化是外生型的现代化,即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人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走向人类共同选择的现代化。由此而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等等,只能是外生型的,主要由政府主导形成,这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的工业化必须追求速度、强调赶超,因而不能不以城乡二元体制来集中有限资源,从“集中力量干大事”开始。
直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国“三农”的发展仍然缺乏城镇化的内生力量,需要来自城市和工业的支持和反哺,想要等待城镇化在广大农村区域“自然形成”,不仅时间很漫长,也很难做到,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逻辑。
第二是从片面发展到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始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化,但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前,这一“统筹”只是为了城市的统筹,其基本特征是以多种制度和机制引导资源单向从农村流向城市。中央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的“统筹城乡发展”,则是一个推动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统筹。这由中国现代化从片面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经济建设单兵独进)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在规律所决定。
或许人们会怀疑,在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几十年、已经根深蒂固的条件下,政府还是那个政府,要让它转变“旧统筹”为“新统筹”,它是否值得信赖?这一怀疑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恰恰政府这一转变是“内生”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指导思想。从另一方面看,解铃还须系铃人,不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政府自身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也将无从谈起。
第三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的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向农村区域流动,促使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成长为农村区域的发展极,从而带动农村区域发展,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所有城乡居民“人的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资源向农村区域流动,那可以说是逆市场经济的潮流而动,就只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也根本做不到,因为经济资源的配置以追求效率为目标,它们只会本能地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是公平,社会发展资源不仅必须相对均衡分布,而且必须由政府去推动,这是政府本来应有的职能。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推动,社会发展资源就会附着于经济建设资源,导致经济越发展,社会越不公平,财富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并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内部也不公平,贫富分化严重。
而当政府主导的农村区域社会建设能够使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那么,由于社会建设资源对人口集聚产生的作用,也将反过来吸引经济建设资源流向农村区域,让农村经济繁荣起来,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以社会建设引导经济建设,这应当是新型城镇化之“新”的含义所在。
以上三个逻辑表明,在中国特定条件下,“自然形成”城镇化是不可能的,政府必须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完成自身的改造,真正变成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政府,而不是其他。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王功权、李一兵、张晓军谈“民宿热”背后的残酷商业真相2019-09-29
- ·王兴斌:冬天要来了,多少城市的夜经济还能继续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当今中国旅游五大关键词2019-09-19
- ·故宫在改变,文旅融合也应该做出改变2019-02-18
- ·无创新,不未来,旅游业未来创新四大重点!2019-01-21
- ·未来十年旅游业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国著名产业专家到东安考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2019-01-10
- ·特色小镇要“特而强”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点同质化竞争僵局2019-01-09
- ·戴斌:绘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蓝图2019-01-0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