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传统审美的回归 掀起复古消费潮流

2018-07-16 标签:民宿

 “游客”,是对城市造访者最笼统的定义,异地旅游的疏离感在“客”和“地”之间横起了无法贴合的间隙。城市角落里的一家家民宿,恰扮演了城市的枝蔓,紧紧抱住过客的脚,使其“过而不忘”。

根据《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大陆客栈民宿仅有30231家;至2015年末,已经变为42658家;到了2016年末,我国大陆客栈民宿总数达53852家。短短两年时间,大陆客栈民宿总数涨幅近78%。2018年,国内民宿行业处于转型时期,各色“网红民宿”的喷发让旅游业呈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潜力。

来势汹汹的民宿业发展,同样也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旅游扶贫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当代城乡互动发展、乡村活化、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民宿作为一种未被明确界定的新兴行业,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给民宿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飘洋过海的“出身”

很多人关于民宿最初的想象,都源于台湾影视作品,比如《我在垦丁天气晴》。剧中,沙滩、蓝天、咸咸的海风,散发着垦丁最纯真的浪漫味道,剧中的山海恋民宿承载了人们对于台湾万种风情的憧憬。同样是取景于垦丁,《海角七号》也带火了“阿嘉的家”。如今,这家已有6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如今开放为一家民宿,也早已超越了“屋”的意义,凝结成过客对于目的地的一个牵挂。

追根溯源,民宿发展最早起源于英国,是一种提供早餐与住宿的家庭式旅馆。后兴起于日本,源自日语 “Minshuku”。最终在传入台湾后的近四十年里,经历了本土化解读,并为中国大陆的民宿事业做足了铺垫。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是中国民宿的发源地,初衷是解决客流量增加导致的住宿短缺问题。2001年,台湾地区出台了《民宿管理办法》,规定了民宿的经营规模,以空屋招待游客实现创收,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六千多家合法民宿的大行业。今非昔比,台湾民宿“小规模、低成本、轻文化、简服务”的状况已经不再,有滋有味的民宿文化正逐渐形成,并已成为台湾旅游的一大热点。

随着大众旅游向个性化旅游的转变,民宿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酒店的非标准化的住宿设施在国内广泛兴起,并结合当地特点,形成鲜明的类型风格。

发展初期,大陆民宿种类众多,各个地区关于“民宿”的称呼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共同构建了色彩斑斓的民宿文化。有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还有以厦门鼓浪屿为代表的家庭旅馆,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旅馆等等。最常见的农家乐就是大陆民宿业的初级版本。

如今,传统的农家乐版民宿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催生了以洋家乐、乡村精品客栈为先的现代版民宿,从浙江德清开始,民宿开始了风靡全国的征途。

民宿文化点亮世界的角落,在莫干山,无人问津的村落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世界的精品民宿聚集地;在徽州的乡下,昔日一处老祠堂被打造成为电影艺术的归宿;民宿是传递情感的容器,在旧厂房的落寞中生出一间LOFT民宿,每天却只接待一位客人;京郊的四个老男孩,用集装箱打造出年轻人的乌托邦;民宿是人和人之间情感的共鸣,在江南水乡的别院里,孕育出中国最具禅意的民宿;在洱海边,一个小楼横空出世,只为留住40分钟的日出。

色彩斑斓的民宿市场

作为民宿行业的先行者,浙江省2017年民宿经营前总投资192.6亿元,总营业收入53.5亿元,其中客房直接收入46.5亿元,其他收入7.1亿元;全省民宿总床位超过15万张,直接就业人员9.8万人。截至2017年底,登记在册的民宿有16233家,一类是村民自营,利用自家房屋经营的占比89%;另一类是专业机构或外来人员,以租赁或合作等方式经营的占11%。

以最具代表性的莫干山民宿为例,国内民宿业经历了初期发展和转型发展两个阶段。目前,以第一阶段的民宿居多,多数由村民自发经营,满足基本功能需求,设计和服务相对简陋。除此之外,莫干山还“藏”着不少精品民宿,成为国内现代民宿设计的典范。比如以法国山居、裸心谷为代表的具有异域风情的精品民宿;以后坞、岭坑、鸭蛋坞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聚集区。

纵观这些精品民宿,在设计定位、功能布局、文化氛围、游客体验等方面已形成独特的模式,并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民宿成为消费者参与当地日常生活、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住”来融入乡村生活、呼吸自然、回归传统和欣赏文化。以此为标准,国内民宿产品可以分为以下种类:

依山傍水型民宿,靠天吃饭,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多在江南、云贵、西藏、青岛等地。不管是在深山里,还是海滨旁,万家灯火之上,群星璀璨之下,都能满足住客对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向往。

艺术创造型民宿,用艺术审美满足消费者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这类民宿已经超越“住”的基本功能,打造年轻时尚、清新脱俗的生活空间。杭州的白描以及留白、上海闹市中的二更呆住、成都的青城书房、黄山的猪栏酒吧,无一不是在让消费者的异地时光慢下来、美起来。

乡村回归型民宿,是城市化进程中,消费者返璞归真的趋向性选择。民宿作为一种将闲置空间转化为休闲旅游资源的新兴行业,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主力军。然而,自营型的民宿如何突破传统的农家乐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不断涌来的消费者,仍然是个长期性课题。

特色服务型民宿,突破民宿有限的空间,将“服务性”和“功能性”放在首位。杭州的水墨蓉庄以书法禅修会友,黄山的驿境与国学老师分享生活美学;大理的沐村、莫干山的尚坡、杭州的隐竺等都紧紧地抓住了消费者的胃,还有更多的民宿提供团建、轰趴、 烧烤派对等聚会性服务。

民宿的规范性发展

一间间凝聚了生活智慧和艺术审美的民宿,借助其饱含人文情怀的设计和浓郁的人情味,成为旅行者寻求亲密感、互动感、体验感的奇妙空间,俨然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避难所。然而,在消费者的“民宿情结”和参差不齐的行业现实之间,滋生并存在着一些市场问题,急需解决。

充分认识民宿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健全法律完善制度,清晰界定民宿的性质与行业范围,尽快完善地方民宿准入制度,给予民宿行业充分的政策支持,并加强准入资格的审查与控制。 同时,针对存在卫生、消防、安全等隐患问题的民宿,健全惩戒淘汰机制。

遵循市场规律,设置民宿行业的进入门槛,界定民宿的申办条件、经营规模,确保民宿发展的健康方向。重点防止类酒店化的开发倾向,鼓励企业进入、包村开发、上规模经营;此外,防止类农家乐的发展倾向,防止造成产品过剩,降低民宿行业的竞争力。从根源上控制民宿申请主体的数量,不鼓励大规模地开发,要追求民宿发展的初心。

完善民宿产品,打造品牌影响力。以市场机制刺激经营者在产品和服务上双提升,适当借助政府在规范管理和市场引导方面给予的支持力量。对于民宿产品缺乏个性、缺少创新而出现的同质化问题,应发挥当地优势,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以创造出品位和特色兼备的民宿产品为目标。

积极引导专业性人才、城市相关人群参与民宿创业投资,探索民宿人才的接纳机制和培养策略。引导民宿人成为城市的创造力,提高其责任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此外,加强民宿行业的学习与培训,完善民宿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加强第三方平台的介入与支持,保障民宿的持续、健康经营,造就一支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推行民宿等级制度,完善行业自律与监管机制,规范民宿业主规范化经营,自觉维护游客权益。鼓励各地成立民宿协会等行业组织,制订业主经营公约,加强行业自我管理与监督,同时推广民宿等级制度或服务质量认证制度。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民宿的过程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适度开发,恪守红线。及时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有关方面有必要建立生态破坏应对机制。另外, 一旦发现游客人流超过生态承载力限度,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游客人数。

透过每一间民宿,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创造者的初心,它是生活美学家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吸引着心灵相通的“过客”在陌生时空中留住脚步。然而,只有健康、有序的民宿市场与具备文化审美和优质体验的民宿产品重逢,民宿经济的未来才会更加广阔。


本文关键字:民宿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