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民间文化如何才能“活下来活得好”
春节期间,青海省各地上演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除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展览、民俗表演外,“草根”民间文化团体也为父老乡亲带来了欢乐,可在欢乐之后这些民间艺人犯了愁。“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帮助我们将传统的民间文化发扬传承下去?”不少民间团体、艺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日,我省民间文化团体现状如何;他们将如何在文化改革的浪潮中活下来,并且活得好?记者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获得答案--
对话人物: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公共文化处处长 边振刚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邓福林
记者:目前,我省民间文化团体的数量有多少?在提倡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是不是有所增加?
边振刚:根据初步调研了解情况,我省现有三千多支民间文化团体,涵盖了平弦、皮影、秦腔、民间小调等,民间文化团体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民间文化团体数量增加,离不开全省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群众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配发的各种文娱设备,充分调动了各族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海东以及湟中、湟源、大通等地,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秦腔剧团逐年增多。
记者:一些基层民间文化团体生存状况堪忧,面临着文化团体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一些民间文化社团最初的活动经费只能由村民分担,为什么他们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边振刚:民间文化团体来自群众、贴近群众,但无法回避的是,这些队伍的组成草根化明显,队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节目质量不够精细,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团队的市场运作往往不足,这些原因导致民间文艺团体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业余团队只在春节期间演出,演出时间不固定,文化部门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的文化团体多为团队建制稳定,在创作、表演等方面有一定经验并能定期组织排练,长年开展活动的团体。但一些不固定演出的文化团体,依然能根据自身需求,向当地文化馆、文化站借用设备、场地等。
记者:我省对民间文化团体有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群众通过何种渠道能享受到这些福利?
边振刚:我省对民间文化团体的扶持主要是设备扶持,2006年起,文化部门在全省4169个村开展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每年扶持400家。截至2016年年初,我省3088个村的文化活动室和业余演出团队都配发了音响、乐器、演出服装、文娱器材等设备。当地村民如果有演出需要,可以通过当地文化中心或文化活动室借用这些设备。
此外,民间文艺团体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除了资金上的支持外,还包括技术指导,目前,全省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对外开放,乡镇文化站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提供相关设备、场地,对民间文艺团队的节目编排与演出给予指导。
记者: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逐渐消失,作为文化部门,在民间文化抢救、发展传承保护民间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邓福林:近些年,省文化部门在民间文化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寻根行动--全省非遗资源再调查”活动,分三批对全省43个县(区、市)的非遗资源开展拉网式调查,通过再调查全面摸清全省非遗资源的家底;建立非遗四级名录体系,确定了重点保护对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从2012年起,设立4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对我省国家级项目保护、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基层各项目保护单位针对非遗产项目的特点,采取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增强了非遗传承的活力,也唤起了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群体性保护方面,西宁市群艺馆通过组建曲艺协会、举办展演活动、在中小学、社区、茶社、县乡设立传习基地等方式,推进西宁贤孝、青海越弦等曲艺项目的保护传承。
民间文化团体的恢复工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黄南藏戏,从上世纪90年代起,众多黄南地区民间藏戏剧团纷纷解散,剧目停演,整个黄南藏戏事业开始走下坡路。据我们调查,2009年前后仍然坚持演出的民间藏戏剧团只有6家。目前,通过6年多时间的不断扶持,民间藏戏剧团恢复到16家,从事民间藏戏的艺人超过500名,大部分民间藏戏剧团开始注册公司,民间藏戏成为黄南新的文化名片。
记者:多数民间艺术队伍出现后继无人的现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文化部门在政策上将给予民间文化传承人哪些重点扶持和保护?
邓福林:近年来,我省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民间艺人的扶持力度,如对民间艺人中的杰出代表文化部门授予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收徒传艺、教学培训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有1万元补贴,省级财政对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有5000元补贴;实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2016年我省文化部门将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全面、系统、真实记录,建立完整档案。
除了资金补贴,文化主管部门每年开设针对民间文艺团体的“花儿”演唱、戏曲表演等培训,派专业老师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开展业务指导。今年,我省300多名非遗传承人群,将走进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研修,通过文化基础知识普及、手工实践与设计、实地考察观摩、赴省外院校异地培训、作品展示等方式,提升非遗产品的品质。
另外,文化部门通过举办青海省文化旅游节、传统音乐展演、曲艺展演、河湟皮影戏展演、“花儿”演唱会等各类节庆活动,组织民间艺人参加国内外展会活动,为民间艺人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
记者:文化部门在支持民间文化社团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树立民间文化品牌,为民间的文化团体和民间文化人才搭建展示平台?
边振刚:每个民间文化团体都需要启动和发展资金,通过近几年的调研来看,目前的政府补贴力度对于民间文化团队的运营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对民间文化团体的发展,除了资金引导外,还要积极鼓励,总结和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引导支持民间文化社团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
要树立民间文化品牌,就要有效整合、改造提升、合理利用民间文化团体,尽快让其文化产业化。对一些有知名度、影响力的民间团体,给予重点帮扶,通过青海省文化旅游节、各类展演等活动将其打造成精品,促进其持续发展。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王功权、李一兵、张晓军谈“民宿热”背后的残酷商业真相2019-09-29
- ·王兴斌:冬天要来了,多少城市的夜经济还能继续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当今中国旅游五大关键词2019-09-19
- ·故宫在改变,文旅融合也应该做出改变2019-02-18
- ·无创新,不未来,旅游业未来创新四大重点!2019-01-21
- ·未来十年旅游业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国著名产业专家到东安考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2019-01-10
- ·特色小镇要“特而强”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点同质化竞争僵局2019-01-09
- ·戴斌:绘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蓝图2019-01-0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