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化 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网讯 9月18日,第五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暨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授牌仪式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教授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弘扬生态文化 推动绿色发展》的报告。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作主题报告。
以下为报告全文:
尊敬的全国政协杜青林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值此举国上下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巢湖之滨——合肥,举行第五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共同交流研讨“文化驱动与绿色发展”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等热点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和重点合作领域。2011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讲话,强调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呼吁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深化合作、携手共进,让森林永远造福人类,为亚太和世界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聚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讨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策和行动。
在这里,我将重点围绕生态文化在驱动绿色增长中的作用以及绿色发展时代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谈谈我的思考和认识,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一、生态文化对绿色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和驱动作用
2011年十月,中央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我们所积极倡导的生态文化,本质上完全符合这一重要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绿色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生态文化是实现全球绿色增长倡议的重要途径
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1992年,在巴西里约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全球议程,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20年过去了,2012年,还是在巴西里约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向前推进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向包容性绿色经济的变革和转型。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创新地提出了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生产力、减少浪费和能源消耗、确保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等方式实现,这就是“绿色增长”。
我的理解:绿色增长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行为方式及其实践的物质成果,也是与时俱进的生态文化形态。关于这一点,我在去年的鞍山论坛报告上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需要强调的是,综观生态文化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中包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内核,到21世纪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诸多生存危机时作出的“绿色”选择,倡导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可以说是生态文化的进步和提升,对今天绿色增长的驱动和支撑。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弘扬生态文化,以“绿色”化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为指导,才能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分配、消费模式,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调动多方面积极性,聚集和吸纳符合生态文化要求的先进生产要素,建立健全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增长,走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资源可持续、环境友好的小康社会。
(二)生态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历史,在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历程中,中国遥遥领先,但在300余年的工业文明进程中,我们不幸掉队。正视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正在成为新兴崛起的经济大国,但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尚显不足。展望未来,全人类都在期盼一个绿色繁荣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面临一场重大的战略调整。
中国只有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新的战略机遇期,走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突破发达国家已有前车之鉴的“传统经济困境”,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为构建全球绿色新秩序做出贡献。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参加联合国会议上表示,中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是推动我国切实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道路迈出的意义深远的关键步伐。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以生态保护建设优化经济增长基础、环境、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通过弘扬生态文化,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生态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对自然的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的新道路;在目标追求上,关注社会和谐以及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生态文化与经济、科技碰撞融合,所产生的聚变效应,将更加直接而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三)生态文化是发挥林业在绿色增长中基础关键作用的重要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要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实现平衡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林业是生态建设主体、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承担者的重要使命,要把发展现代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保障和促进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里约+20”峰会的召开及成果文件的形成,再次肯定了林业在绿色增长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森林在向新的绿色经济转型中发挥的基础关键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林业发展带来崭新思路和深刻启示。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增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足够的绿色资源能源支撑,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导。林业可以名副其实的发挥好这一作用。我认为,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增长,关键是要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改善生态状况,没有生态的改善,绿色增长就无法实现;二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道德素养。
(四)生态文化是保障公众分享绿色增长成果的重要共识
绿色增长更为强调的是一种全面、公平、均衡、包容的增长模式,并始终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增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增长是前提和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公民享有机会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绿色转型在发展层面蕴含着多种发展的“共同利益”和新的机会,如更清洁的能源和更好的健康以及更强的生态系统保护,而这些又会产生出新的绿色就业机会。这些“共同利益”和新的机会对于生活在贫困和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特别重要,并且为绿色增长实现更强的包容性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生态发展和绿色增长的成果,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这也要求我们,一是要着眼于文化普及和宣传教育,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创建和绿色发展的氛围;二是要通过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等基层创建和授牌活动以及生态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的开展,培育和引导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让更多的单位、家庭和个人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三是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为促进绿色增长集思广益、贡献力量。
二、推动绿色发展时代生态文化的传承、适应与创新
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载体,将会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1世纪的生态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绿色发展时代呼唤生态文化事业在传承、适应和创新中实现新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 历史传承是生态文化的必由之路
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史。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化形态,虽历经磨难却始终生生不息。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精髓。在绿色发展时代,要求我们从五个方面以史为鉴,传承发展生态文化。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历史过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在中国传统的生态价值观中,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主体。道家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寻求“道法自然”,儒家也从自然中寻找价值依据追求“天人合一”。当前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生态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财富,应尊重和汲取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智慧与营养,从多元文化价值中树立准确的生态价值取向,挖掘古代生态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不断发展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价值观。
二是强化生态道德观的约束。生态道德观是生态思想与道德观念的结合。基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国情,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把自然纳入的人类道德关怀之内,认真积极地承担起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应负的道德责任,是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生态道德观。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进行反思,构成了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思想体系,积淀出代代相传的生态道德观。十分注重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安徽黄山太平湖镇南安村入选了今年的全国生态文化村,该村十分注重村规民约的道德规范,加强了“生态建设村规民约”、“诚实守信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在全村形成了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生态文化,要求我们继承中华优秀的生态道德观,高度重视生态道德观对社会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使全民拥有生态道德良知、生态正义感、生态法制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态保护建设行为中。
三是完善生态发展观。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认为,国家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密切相关。《周易》强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无视自然规律,将会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明清之际的学者孙兰还提出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想,展示出古代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尊重自然界规律的生态发展观。2010年入选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的唐山南湖公园,过去是采煤沉降区和垃圾区,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建设者们从这里搬走了800万立方米粉煤灰、350万立方米煤矸石,清运了800万立方米垃圾,建成了秀美宜居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加快了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面对日趋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人类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要么树立生态发展观,促使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唐山南湖公园的成功实践,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四是倡导健康的生态消费观。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推进阶段,未来土地开发空间基本格局不会改变,人口增长粮食安全必须守住耕地红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突出。今年6月5日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的活动主题是“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活动主题,要求我们以一种积极的生态消费观念,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使我们的消费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社会和谐。
五是树立积极的生态政绩观。在我国古代,生态政绩考核出现较早。有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于五帝时期产生。汉朝时渤海郡将辖区内植树绿化面积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唐朝也强调把山林湿地等作为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但在当代,长期以来,考核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是GDP,不反映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自然资本损失。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纳入了考核政府政绩的约束性指标。因此,必须提倡和树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生态政绩观,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和统一。
(二)与时俱进是生态文化的生命源泉
先进的生态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是高境界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成果。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是绿色发展时代对生态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积极培植生态意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业文明仅用了二百多年就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辉煌的物质文明背后,隐藏着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意识源于对现存严重生态危机的觉醒,是人们对以往经济活动中违反生态规律带来严重后果的反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识与行为,从生态意识缺乏,到生态意识的萌发,再到生态意识的培养与树立,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文明社会进步的过程。今年入选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的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兰州人民改变南北两山恶劣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十分强烈,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使今天秀美的南北两山成为兰州人民改造山河、美化家园的历史见证,成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成功典范。因此,在绿色经济时代,必须向兰州人民学习,增强生态意识,使生态意识成为普遍共识,使人们成为生态意识的接受者和践行者。
第二,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引擎,中国独特的生态文化视角和经济传统,不仅有利于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2010年第一批入选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的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以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为依托,把粤北茶文化、客家文化与发展茶产业、森林生态旅游观光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上了以生态经济致富的绿色发展道路。我认为,生态经济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前景,生态文化要在引导传统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模式健康平稳过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积极完善生态制度。在较长一段时期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严峻,这主要还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中生态制度的缺位。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滞后性,突显出中国建设生态制度的现实必要性。生态制度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生态文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制度体系,需要从建立和完善对官员的生态考核制度、完善和赋予公众享有环境知情权、科研机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鼓励公众参与等路径进行实践和探索。
第四,严格规范生态行为。对于政府的生态行为来说,首先要确立生态发展理念,选择生态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鼓励一批有经济基础和环保能力的地区、城市、企业和社区,以生态发展观为指导,先行示范,走出符合实际、具有民族或区域生态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西安浐灞生态区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完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并借力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成为国家级生态区,2011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对于企业的生态行为而言,需要实现自然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益。第三,对于公民而言,需要积极培养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以绿色行为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
(三)开拓创新是生态文化的不竭动力
生态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生态文化的未来创新与发展,表明人类将进入到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进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
首先,要推进生态文化内涵的延伸与创新。在绿色发展时代,生态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准确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思路,创造新环境。一是树立新观念,引领生态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是推动生态文化发展的根本前提,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观念,在全国成功开展了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化村和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的授牌和示范活动。二是运用新思路,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形成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相呼应,用新思路促进生态文化新发展。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运用新思路,去年又成功开展“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活动,今年还创新开展了“生态文化进校园”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三是创造生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环境。任何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推进生态文化内涵延伸和创新,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充分认识弘扬生态文化的深远意义,高度重视并付之于行动, 加强协调指导,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作为生态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次,要促进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有机耦合。当前文化产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引擎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愈发占据首要位置,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生态文化产业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元素和新功能,将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减轻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刚才,合肥三河镇被授予了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三河模式”的特色之一,就是以三河民俗文化为基础,打造三河文化品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因此,在绿色发展时代,生态文化的发展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与新兴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自身的创新和提升。
第三,要推进生态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相互渗透。无论是对新兴文化还是传统文化,生态文化都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力,能够在吸收先进文化理念的同时,顺应世界潮流,与各类新兴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与渗透。一是在绿色发展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自觉主动的将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自身创造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共同发展。二是倡导绿色城乡文化建设,加快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生态文化村建设,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和品质的追求。昨天下午,专家们对合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规划和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这也是绿色城市文化建设的成功例子。三是作为新型文化形态,校园教育管理也要将生态意识与行动贯穿于学校教学相长和各类生态文化活动之中,让师生逐步树立起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共建绿色校园,共谋绿色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生态文化始于传统、起于现代、属于未来。我深信,在绿色发展的新时期,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载体,其传承创新必将福泽后世,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必将扬起生态智慧的风帆,驶向生态文化的长河,创造出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王功权、李一兵、张晓军谈“民宿热”背后的残酷商业真相2019-09-29
- ·王兴斌:冬天要来了,多少城市的夜经济还能继续火爆?2019-09-26
-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当今中国旅游五大关键词2019-09-19
- ·故宫在改变,文旅融合也应该做出改变2019-02-18
- ·无创新,不未来,旅游业未来创新四大重点!2019-01-21
- ·未来十年旅游业八大猜想2019-01-21
- ·全国著名产业专家到东安考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2019-01-10
- ·特色小镇要“特而强”2019-01-10
- ·文旅融合打破景点同质化竞争僵局2019-01-09
- ·戴斌:绘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蓝图2019-01-0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