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游规划应把握的旅游发展趋势

2015-07-28 绿维创景 标签:旅游规划 旅游产业 规划设计

这一年,“新常态”、“深化改革”、“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等等带有改革意味的词汇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字眼中,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并不陌生。旅游产业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已经历过30多个年头,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利好、人们收入提升、互联网深入影响、高速路快速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已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战略地位、综合效益、区域带动,还是发展方式、市场需求、产品类型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又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到来,在这一国家经济转型改革的深化阶段,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特征,把握未来旅游发展的路径,这也是我们做好旅游“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及依据。

一、旅游的战略引擎作用凸显,应上升到国家战略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旅游产业早已摆脱了原来“外事接待”的定位,也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如今的旅游产业,依托其强大的“消费搬运”及带动作用,已经成为综合性大产业,成为了引领消费产业发展、带动国家及区域经济腾飞的引擎产业。新常态下,国民旅游需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的呼应,大幅推升了对旅游发展战略价值的期盼与认识。旅游正在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成为影响中国整体发展的重大领域,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85%以上的市地州盟、80%以上的市县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与推进势在必行。

因此,“十三五”时期的旅游发展与改革,需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需进行顶层设计,需超越国家旅游局的传统职能架构与工作目标,制定国民旅游的公共政策、国家行政资源的支持与管理政策及相关改革措施、各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协调、各个产业的支持与管理政策及相关改革措施等。

二、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财富的积累,如今的旅游正在由过去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2014年,国内旅游总数达到了36亿人次,人均出游率接近3次。

从需求方面看,根据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形式将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转变。

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7485美元,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更重视在产品消费的过程中获得“休闲体验互动感觉”,得到发自内心的全身心放松。另外,“时间”是旅游行为实现的必要条件,近两年来,政府开始着手大力推动带薪休假的落实,这一政策的有效实现,不仅可以释放巨大的旅游需求,还会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以放松身心、自由体验为特征的休闲度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

休闲度假旅游相比观光旅游来说,消费链更长,消费对象更加多元化,消费额也更高。因此,其对交通、酒店、餐饮、旅行社、演出、购物、地产业、运动、健康等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也将为旅游市场和企业造就巨大的机遇,对整个经济结构将形成复合型带动。我们在做旅游十三规划时,应充分重视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的现实,并有效地促进相关政策配套,适应养生度假、养老度假、微度假等热点需求。

三、旅游将走向多产业融合之路

旅游业消费潜力大、消费层次多、持续能力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或独立的行业,而是一个跨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结构,其领域可以分为三大部分:1)传统旅游行业;2)国家公共政策(社会与政府),包括假期政策、外交政策、海关及关税政策、金融财税政策;3)深度关联产业(支撑产业与交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房地产、商业、文化、生态环保、水利、林业、农业等。

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游客聚集到消费聚集,由传统旅游产业到泛旅游产业融合,由泛旅游产业融合到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三层次递进过程。即游客聚集引导消费聚集,消费聚集形成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这是泛旅游产业整合依据的规律。

另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也为泛旅游业态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规划中,应以当地的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展前景为依托,构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泛旅游产业体系,并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通过鼓励、整合、提炼、延伸等手段,丰富和完善旅游业态类型,以适用的旅游产业和业态体系引导旅游产品策划与落地,最终形成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形式和载体。

四、旅游将与产城一体化深度结合

从经济学角度看,旅游的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形成游客在异地的规模消费,从而实现“消费搬运”的效应。这一搬运,是旅游跨越区域,带动目的地发展的最好手段,主要体现在:1)形成了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经济链;2)带动本地特色产品及产业(比如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历史民俗民族文化产品等)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旅游带动的泛旅游产业链,并逐步聚集形成产业集群;3)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环境美化、保护区域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品牌提升、建设精神文明等这些旅游带来的既得利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中最强调的新内涵;4)在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地产及休闲度假地产等高利润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简而言之,旅游产业,依托“消费聚集、产业发展、生态提升、配套优化、土地升值、地产回报”这六要素,具备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旅游在区域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优势地位,决定了在未来的5-10年内,旅游将会成为未来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中国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度增长最大的动力源之一。

五、旅游对扶贫的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有一个特征,即发展结构不平衡,东部与西部、乡村与城市、沿海与内陆等不同区域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旅游恰恰是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它把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区域的人群,搬运到旅游产品供给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就把客源区域的市场消费,搬运到了目的地消费。这样一种搬运带动了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实现了把优势消费群体的力量用于支持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2015年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要点,也是将城市的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力的有效途径。它把农业资源、植物种植、农村村落、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丰富旅游业内涵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农民安置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六、“互联网+”将为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局面

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仅意味着智慧旅游,而且巨大地带动了以旅游作为主渠道、主通道而爆发出来的,对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触动和对消费的触动。互联网让旅游成为生活体验主渠道,互联网时代旅游传播力大幅提升,借力旅游管道,文化、休闲、养生、养老、教育、运动、亲子等等,所有的生活体验都与旅游相关,旅游成为一切产业融合的主渠道和通路结构。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人群和消费的搬运,是移动生活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模式成为最有效的工具,带动旅游市场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线上产品和线下体验形成了有效的沟通方式。

旅游规划中,应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消费大数据,针对游客需求个性化、休闲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以O2O为主要发展理念,以游客需求导向为核心,进行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创新和商业配套调整,并形成深入客户所在地、所在圈层的全方位精准整合营销方案以及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同时,我们也应将众筹、众创等概念融合进来,将消费者导入到前期的开发端,实现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七、区域联合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确定了四个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这一发展战略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也是助推国家腾飞的重要手段,涵盖了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当然也会对旅游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旅游的区域联合发展提了多年,但成效不大,目前还是按照行政区域处于割裂发展阶段。在“十三五”新时期,这一现状无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还是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都成为了阻碍旅游实现大发展的重要桎梏。旅游发展规划,一定要把握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借助互联网与高铁快速发展的东风,超越以往仅在路线和产品方面的合作,走向互联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资源共享的新阶段,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八、旅游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与升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为了发展重点。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对旅游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极大的释放,旅游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因为,生态环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想发展旅游首先就要保护环境。反过来,发展旅游,不仅会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会美化环境,尤其是对于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的地域。焦作、栾川、伊春、迪庆等在由煤矿业、林业为主导产业,转型发展旅游后,都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

九、旅游发展关乎国民的幸福指数

旅游产业,是最大程度的关系到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产业,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产业,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旅游产业的“战略性”意义,不仅仅是经济结构调整上的引擎,更在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价值上。实际上,当我们抛弃了“唯生产力论”的思维方式,站在追求和谐社会发展的立场上,我们不能不把旅游产业放在战略的位置上考虑,也不能不将其提升国民幸福感的作用纳入到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去看待。

 

[相关专题]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规划及设计


本文关键字:旅游规划 旅游产业 规划设计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