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十一五”城镇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城镇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以发展现有城镇为重点,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为手段,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定居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二、基本原则
至因地制宜原则。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城镇发展速度和规模,以现有城镇为基础,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人口进城方式多样化,城镇规模、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多样化,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
至产业立城兴镇原则。坚持产业立城兴镇,把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形成“兴业”带动“建城”,“建城”促进“兴业”的发展格局。
至以人为本原则。要把城镇的宜居性作为扩大现有城镇规模、发展新城镇的重要条件,切实加强城镇供水、供电、道路、通信、住宅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保障城镇居民安居乐业。
至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优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使城镇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相协调,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加大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道路。
至改革创新原则。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逐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镇的体制,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三、主要目标
(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4%,年平均增长0.95个百分点。其中,西宁市达到60%,海东地区达到27%,海西州达到67%,海南州达到27%,海北州达到37%,黄南州达到27%,玉树州达到33%,果洛州达到31%。
(二)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即大城市(西宁市)至次中心城市即中等城市(格尔木市)至小城市即若干个区域重点城镇(德令哈市、平安县城、共和县城、玉树县城、玛沁县城、乐都县城、贵德县城和西海镇等)及其它县城所在地城镇和一批建制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三)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显著提高,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预期指标为:
至县以上城镇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 ;
至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
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
至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
(四)大中城市和区域重要城镇加快发展。
至西宁市:产业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
至格尔木市:交通枢纽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加强,资源开发基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规模发展壮大,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至德令哈市: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功能明显增强,规模发展壮大,青海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全省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做出较大贡献。
至东部地区:平安、乐都、贵德、共和、同仁、西海等重点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承载能力和人才聚集功能显著增强。乐都、贵德等城镇设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至青南地区:结合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项目的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经济势力发展壮大,人口向州府、县城所在地转移,民族文化特色更加明显,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2-07-30
- ·西宁市环境保护条例2012-07-30
- ·青海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决定2012-04-18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