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
序号 |
评 定 项 目 |
项目分值 |
1 |
区域基础与区位 |
100 |
1.1 |
区域基础 |
40 |
1.1.1 |
所在区域主要城市上一年度有2000万以上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人民币元) |
8 |
3万 |
8 |
|
2.5万 |
6~8 |
|
2万 |
4~6 |
|
1.1.2 |
所在地区首位城市过去三年年均接待国内游客超过(人次) |
7 |
4000万 |
7 |
|
3000万 |
5 |
|
2000万 |
3 |
|
1000万 |
1 |
|
1.1.3 |
所在区域的旅游品牌形象及度假氛围 |
5 |
所在区域旅游营销具有鲜明品牌形象,其特定主题能在同类产品中形成特色,已形成较好的区域性度假氛围 |
5 |
|
所在区域旅游营销具有鲜明品牌形象,具有特定主题,区域性度假氛围正在形成 |
4 |
|
所在区域有统一旅游营销,但尚未形成品牌,尚无区域性度假氛围 |
3 |
|
所在区域无统一旅游营销,无品牌和度假氛围 |
1 |
|
1.1.4 |
区域规划 |
10 |
度假区作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 |
3 |
|
作为省级或市级重点旅游发展区 |
2~4 |
|
度假区周边用地的功能对度假区无负面影响 |
3 |
|
1.1.5 |
区域旅游统筹 |
10 |
所在城市整体打造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具有统一的目的地服务体系和营销体系,度假区应包括在其中 |
2~5 |
|
度假区与区域内的其他旅游产品交通便利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
2~5 |
|
1.2 |
可达性 |
30 |
1.2.1 |
依托机场年吞吐量 |
7 |
主要依托机场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以上 |
7 |
|
200~500万 |
4~7 |
|
100~200万 |
2~4 |
|
<100万 |
1~2 |
|
1.2.2 |
依托机场可达性 |
5 |
距离依托机场机动车程≤2小时 |
5 |
|
2~3.5小时 |
2~5 |
|
3.5~5小时 |
-1~2 |
|
>5小时 |
-2 |
|
1.2.3 |
依托火车站日均发送旅客量 |
7 |
依托火车站日均发送旅客2万以上 |
7 |
|
1~2万 |
4~7 |
|
0.5~1万 |
2~4 |
|
<0.5万 |
1 |
|
1.2.4 |
依托火车站可达性 |
5 |
距离依托火车站机动车程≤2小时 |
5 |
|
2~3.5小时 |
2~5 |
|
3.5~5小时 |
-1~2 |
|
>5小时 |
-2 |
|
1.2.5 |
高速路可达性 |
6 |
距离高速路出口机动车程≤0.25小时 |
6 |
|
0.25~0.5小时 |
4~5 |
|
0.5~1小时 |
2~3 |
|
1~2小时 |
1 |
|
1.3 |
交通便捷度及舒适性 |
30 |
1.3.1 |
公共交通 |
10 |
依托机场、火车站与度假区之间有定时发车的公共交通直达专线 |
3 |
|
直达专线的等候时间不超过40分钟(白天) |
5 |
|
有价位适中的可预约专线 |
2 |
|
1.3.2 |
旅游交通本身兼做交通观光产品 |
7 |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选线,将连接交通枢纽或高速公路出口与度假区的交通线路设计为旅游风景路 |
4 |
|
旅游风景路路况很好,没有货运卡车通过 |
3 |
|
1.3.3 |
区外交通便捷度舒适性 |
8 |
很便捷,很舒适,交通方式选择多样 |
8 |
|
便捷舒适性尚好,但方式选择单一 |
6 |
|
一般,中转时间长 |
4 |
|
不太方便,中转次数多 |
0 |
|
1.3.4 |
便捷度舒适性游客主观评价 |
5 |
2 |
自然与人文环境 |
150 |
2.1 |
自然环境 |
50 |
2.1.1 |
空气质量 |
10 |
达到GB3095一类区标准 |
10 |
|
达到GB3095二类区标准 |
0 |
|
2.1.2 |
负氧离子 |
7 |
超过1500个/cm3 |
7 |
|
1000-1500个/cm3 |
4~7 |
|
500-1000个/cm3 |
1~4 |
|
200-500个/cm3 |
1 |
|
2.1.3 |
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 |
10 |
符合GB3838Ⅱ类标准 |
10 |
|
符合GB3838Ⅲ类标准 |
6 |
|
无地表水水域 |
6 |
|
2.1.4 |
自然植被覆盖率 |
8 |
度假区内整体植被覆盖率超过70%且长势良好 |
8 |
|
60~70%且长势良好 |
5~8 |
|
50~60%且长势良好 |
2~5 |
|
低于50% |
1 |
|
2.1.5 |
气候舒适度专家组评价 |
10 |
与同类度假区相比,具有最适宜主题度假产品的气候 |
10 |
|
具有较适宜于主题度假产品的气候 |
5~6 |
|
气候舒适度尚可 |
3~4 |
|
气候舒适度不好 |
0 |
|
2.1.6 |
气候舒适度游客评价 |
5 |
2.2 |
人文环境 |
80 |
2.2.1 |
建筑布局顺应地貌 |
8 |
功能布局合理,选址及布局模式顺应自然地形地貌 |
6~8 |
|
功能布局比较合理,选址或布局模式对自然地形地貌有一定改变 |
2~6 |
|
功能布局一般,选址或布局模式对局部自然地形地貌有较大改变 |
-5~2 |
|
2.2.2 |
产权式接待设施功能与风貌 |
7 |
无城市化居住组团倾向,功能符合接待设施需求 |
5~7 |
|
有轻度城市化居住组团倾向,接待功能有所欠缺 |
-2~-5 |
|
有较多区域带有城市化居住组团的倾向 |
-5~-15 |
|
2.2.3 |
区内及周边无污染性工业企业 |
2 |
无工业企业或虽有少量无污染工业企业,但经过精心设计处理,对环境和景观风貌均无不良影响 |
2 |
|
有少量无污染工业企业,未做景观处理,对景观环境造成一定的视觉和心理影响 |
-2~-5 |
|
有少量污染性工业企业,但严格排放标准,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
-5~-10 |
|
2.2.4 |
规划与建筑总体风貌特色 |
10 |
规则组织合理、尺度宜人;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具有突出的艺术性或乡土特色 |
9~10 |
|
规划组织合理、尺度宜人;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但无明显艺术性或乡土特色 |
5~8 |
|
规划组织基本合理,局部区域尺度不宜人;建筑基本与环境相融 |
2~4 |
|
规划组织基本合理,局部区域尺度不宜人;局部建筑与环境不相融 |
-3~0 |
|
规划组织不合理,尺度不宜人;多数建筑与环境不相融 |
-10 |
|
2.2.5 |
景观总体风貌特色 |
8 |
整体景观宜人悦目,植被具丰富季相变化;人工绿化主要采用乡土物种,生态效益高;景观设计具地方特色或较强艺术性 |
8 |
|
整体景观宜人,但植被季相变化不明显;人工绿化局部采用乡土物种,具一定生态效益;景观设计有一定地方特色或艺术性 |
5~6 |
|
整体景观尚可,人工绿化基本与自然环境相融; |
2~4 |
|
局部景观不协调 |
-3~0 |
|
整体景观欠佳 |
-7 |
|
2.2.6 |
建筑、景观总体风貌特色的游客评价 |
5 |
2.2.7 |
已开发建设用地的平均容积率 |
8 |
0.4~0.8 |
4~8 |
|
0.2~0.4或0.8~1 |
3~5 |
|
<0.2或1~1.2 |
0~3 |
|
≥1.2 |
0 |
|
2.2.8 |
已开发建设用地的平均绿地率 |
7 |
≥50% |
7 |
|
45%~50% |
5~7 |
|
40%~45% |
3~5 |
|
35%~40% |
1~3 |
|
≤35% |
-3~1 |
|
2.2.9 |
住宿接待设施环境噪声质量(在21点-次日9点时段,依据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
10 |
符合0类标准 |
10 |
|
符合1类标准 |
5 |
|
2.2.10 |
人文氛围的综合评价 |
10 |
度假休闲氛围浓,人文环境宜人,洋溢地方文化特色 |
10 |
|
度假与观光氛围兼存,人文环境较宜人,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色 |
5~8 |
|
度假氛围不明显,无明显地方文化特色 |
3 |
|
2.2.11 |
人文氛围的游客评价 |
5 |
2.3 |
规划建设 |
20 |
2.3.1 |
空间边界 |
5 |
边界明确,关键位置有清晰的标桩定界 |
5 |
|
边界明确,但无标桩定界 |
1 |
|
边界不明确 |
-5 |
|
2.3.2 |
规划文件制定和审批级别 |
8 |
有省级(含)以上相关行政部门批准,相应甲级资质设计单位制定的度假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
6~8 |
|
有市级(含)相关行政部门批准,相应乙级资质设计单位制定的度假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
3~5 |
|
有市级以下相关部门批准,相应乙级资质设计单位制定的度假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
2 |
|
2.3.3 |
开发建设的实施情况 |
7 |
规划延续性好 |
0~3 |
|
各项开发建设均很好的贯彻了规划设计文件 |
0~4 |
|
3 |
度假产品与设施 |
300 |
3.1 |
度假资源 |
40 |
3.1.1 |
主题资源的规模 |
8 |
属于可再生资源;或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制定了科学的资源使用机制以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
2~4 |
|
资源规模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开发潜力巨大 |
2~4 |
|
3.1.2 |
主题资源的质量 |
5 |
全国范围质量领先 |
4~5 |
|
区域范围质量领先 |
2~3 |
|
质量一般 |
0 |
|
3.1.3 |
主题资源的独特性 |
5 |
全国范围具独特性 |
4~5 |
|
区域范围具独特性 |
2~3 |
|
比较常见 |
0 |
|
3.1.4 |
区内度假资源类型多样性评价 |
7 |
每增一项加2分 |
每项2分 |
|
3.1.5 |
具有显著文化价值的其他资源 |
5 |
区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国家级文保单位 |
每处3分 |
|
区内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省级文保单位 |
每处2分 |
|
3.1.6 |
度假资源的游客评价 |
10 |
3.2 |
主题产品体系 |
50 |
3.2.1 |
主题产品的规模 |
10 |
规模大,具有绝对主打优势,开发潜力很大,能满足80%以上过夜游客需求 |
10 |
|
规模适中,具有相对主打优势,能满足60%以上过夜游客需求 |
6~8 |
|
规模有限,主打优势不明显,能满足40%以上过夜游客需求 |
2~4 |
|
3.2.2 |
主题产品的品质 |
10 |
品质优,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领先 |
10 |
|
品质良,在区域同类产品中领先 |
8 |
|
品质尚可,在同省内领先 |
6 |
|
品质一般 |
3 |
|
3.2.3 |
主题产品的体系化 |
10 |
围绕主题资源开发出系列产品,形成结构合理、差异化开发的产品群 |
10 |
|
形成系列产品,但产品类型差异化不足 |
5~7 |
|
形成的主题产品单一 |
0~2 |
|
3.2.4 |
主题产品的精细化开发 |
10 |
产品开发深入细致,注重细节和游客体验 |
10 |
|
部分主题产品能做到精细化开发 |
5~7 |
|
较为粗放的开发模式,产品设计仅注重形式,有广度而缺乏深度 |
0~2 |
|
3.2.5 |
主题产品的地方特色 |
10 |
能够巧妙融合地方文化,在全国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独具特色 |
10 |
|
能够一定程度融合地方文化,比其他同类产品略显特色 |
6~8 |
|
缺乏地方文化识别性,与大多数同类产品趋同 |
4 |
|
3.3 |
休闲度假产品及活动 |
70 |
3.3.1 |
运动健身类度假产品体系的多样性和品质 |
10 |
产品类型和档次多样,有3项以上品质很高的代表性产品,能满足不同年龄、喜好的游客需求 |
10 |
|
产品类型和档次较少,有1~2项品质很高的代表性产品,能满足一般游客需求 |
5~7 |
|
产品类型和档次单一,品质一般,仅能满足少量游客需求 |
3 |
|
无此类产品 |
0 |
|
3.3.2 |
休闲娱乐类度假产品体系的多样性和品质 |
10 |
产品类型和档次多样,有3项以上品质很高的代表性产品,能满足不同年龄、喜好的游客需求 |
10 |
|
产品类型和档次较少,有1~2项品质很高的代表性产品,能满足一般游客需求 |
5~7 |
|
产品类型和档次单一,品质一般,仅能满足少量游客需求 |
3 |
|
无此类产品 |
0 |
|
3.3.3 |
康体疗养类度假产品体系的多样性和品质 |
10 |
产品类型和档次多样,有3项以上品质很高的代表性产品,能满足不同年龄、喜好的游客需求 |
10 |
|
产品类型和档次较少,有1~2项品质很高的代表性产品,能满足一般游客需求 |
5~7 |
|
产品类型和档次单一,品质一般,仅能满足少量游客需求 |
3 |
|
无此类产品 |
0 |
|
3.3.4 |
夜游产品体系的多样性和品质 |
10 |
产品类型和档次多样,能满足不同年龄和喜好的游客需求 |
2~5 |
|
产品综合品质高,受到目标游客群体的喜爱 |
2~5 |
|
3.3.5 |
日常的参与体验性活动的多样性和品质 |
10 |
活动类型丰富,规模多样,市场覆盖面大 |
3 |
|
各类活动综合品质高,受到目标游客群体的喜爱 |
3 |
|
很好地结合了当地文化打造各类活动型度假产品 |
4 |
|
3.3.6 |
休闲度假产品特色和品质综合评价 |
10 |
各类产品均具有区别于城市相应设施的个性化和地方性特征,品质很高 |
10 |
|
大部分产品无特色,但每类均有个别代表性产品具有较强个性和地方性,品质高 |
5~7 |
|
产品普遍与城市中同类产品趋同 |
0~3 |
|
3.3.7 |
休闲度假设施多样性及品质的游客评价 |
10 |
3.4 |
接待设施类型及品质 |
90 |
3.4.1 |
总体接待能力(总房间数) |
10 |
≥2000 |
10 |
|
1500~2000 |
8~10 |
|
1000~1500 |
6~8 |
|
500~1000 |
4~6 |
|
3.4.2 |
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主题度假酒店所占比例(按房间数) |
10 |
≥10% |
10 |
|
5~10% |
5~10 |
|
2~5% |
2~5 |
|
3.4.3 |
具有环保低碳意义的特色住宿接待设施所占比例(按房间数) |
7 |
≥15% |
7 |
|
10~15% |
5~7 |
|
5~10% |
3~5 |
|
<5% |
1~3 |
|
3.4.4 |
舒适型住宿接待设施所占比例(按房间数) |
10 |
≥60% |
10 |
|
50~60% |
8~10 |
|
40~50% |
6~8 |
|
<40% |
2~6 |
|
3.4.5 |
中档住宿接待设施所占比例(按房间数) |
8 |
≥50% |
8 |
|
40~50% |
6~8 |
|
30~40% |
4~6 |
|
<30% |
0~4 |
|
3.4.6 |
家庭型住宿接待设施所占比例(按房间数) |
10 |
≥10% |
10 |
|
5~10% |
5~10 |
|
2~5% |
2~5 |
|
3.4.7 |
住宿接待设施的类型 |
7 |
拥有高档、中档不同价位的住宿设施,且每种价位档次均能提供3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住宿设施;另外能提供2种以上低档价位的住宿设施,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
7 |
|
拥有高档、中档不同价位的住宿设施,且每种价位档次均能提供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住宿设施;另外能提供1种以上低档价位的住宿设施,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
4~5 |
|
拥有高档、中档不同价位的住宿设施,且每种价位档次均能提供1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住宿设施,基本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
0~1 |
|
类型及档次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
-2 |
|
3.4.8 |
住宿接待设施的品质 |
8 |
各类住宿设施均能做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的品质 |
7~8 |
|
各类住宿设施均能做到区域内同类产品领先的品质 |
5~6 |
|
各类住宿设施均能做到同省域同类产品领先的品质 |
3~4 |
|
3.4.9 |
住宿接待设施性价比的游客评价 |
10 |
3.4.10 |
度假接待设施的整洁舒适度 |
10 |
3.5 |
餐饮服务 |
20 |
3.5.1 |
餐饮多样性 |
5 |
地方主打菜系消费档次多样,并可提供8种以上其他国内外主要菜系(至少包括3种国外菜系),与不同住宿设施接待的相应游客的需求相匹配 |
5 |
|
地方主打菜系消费档次较多,并可提供5~7种其他国内外主要菜系(至少包括1种国外菜系),基本与不同住宿设施接待的相应游客的需求相匹配 |
2~4 |
|
地方主打菜系消费档次单一,并可提供4种以下其他菜系 |
1 |
|
3.5.2 |
餐饮地方特色 |
5 |
具有浓郁地方性,特色菜品多样 |
5 |
|
具有一定地方性,有少量特色菜品 |
4 |
|
菜品基本无地方性特色 |
2 |
|
3.5.3 |
餐饮地方特色的游客评价 |
10 |
3.6 |
会议接待能力 |
30 |
3.6.1 |
会议接待设施的硬件品质 |
10 |
不同面积和类型的会议室,联通便捷 |
3 |
|
80%的会议室配备先进的放映设备和音效设备 |
3 |
|
宜配备100M宽带及高速无线网络系统 |
2 |
|
宜在会议功能集中区配备功能完善的商务中心 |
2 |
|
3.6.2 |
会议接待服务品质 |
12 |
会务现场工作人员具有普遍较高的综合素质,语言除普通话外,具备外语能力 |
3 |
|
能承揽多种类型的会议 |
3 |
|
宜引进、培育专业性会议服务机构或与就近的机构合作,机构应具备会议策划,会址选择,会场设置,会标制作,会议交通,组织接待,会议秘书,会议旅游等系列会议服务功能,且与会议功能各有关企业保持良好的工作协调机制 |
3 |
|
可提供同声传译、速记等服务(可为外包服务) |
3 |
|
3.6.3 |
会议接待的规模 |
8 |
最大规模的会议室可承担300人以上的中大型会议 |
4 |
|
所有会议室可同时容纳1500人左右 |
4 |
|
4 |
配套设施与条件 |
200 |
4.1 |
度假配套设施 |
60 |
4.1.1 |
综合服务设施体系和职能的完善性 |
12 |
综合服务设施体系级配合理,职能完善 |
12 |
|
综合服务设施体系级配基本合理,职能基本完善 |
8~10 |
|
设有综合服务中心,但服务设施单一无体系,职能较少 |
4~6 |
|
无综合性服务中心 |
0 |
|
4.1.2 |
老年人(残疾人)度假条件 |
10 |
人工环境均充分考虑老龄(残)需求,建设无障碍设施 |
0~6 |
|
提供优质全面的老龄(残)度假产品及服务 |
0~4 |
|
4.1.3 |
儿童度假产品 |
8 |
提供优质全面、多样化的儿童度假设施及活动 |
6~8 |
|
提供基本的儿童度假设施及活动 |
2~4 |
|
基本无相关服务及产品 |
0 |
|
4.1.4 |
托儿(幼儿)服务 |
5 |
提供优质的托儿服务 |
5 |
|
提供基本的托儿服务 |
2~4 |
|
不提供 |
0 |
|
4.1.5 |
医疗保健设施 |
10 |
设专门的医疗/康疗中心,能提供7d×24h医疗服务,医务人员责任明确 |
4 |
|
能处理常见疾病(包括常见老年病),对于特殊疾病有临时处理并迅速转移能力 |
3 |
|
各接待设施均能提供常用药物,并可协助患者前往度假区专设的医疗/康疗中心 |
3 |
|
4.1.6 |
人流集中的公共区域合理设置旅游厕所 |
10 |
所有厕所整洁舒适、管理规范 |
3 |
|
三星级厕所比例(按坑位数)20%~50% |
1~4 |
|
厕所分布合理,能满足日常游客需要 |
3 |
|
4.1.7 |
配套农产品供应 |
5 |
提供菜市场或超市,满足长期度假游客自助烹饪的多样化需求 |
3 |
|
面向游客的农产品供应价格合理 |
2 |
|
4.2 |
区内交通及慢行系统 |
60 |
4.2.1 |
区内总体交通的便捷性 |
10 |
距离较远的主要度假产品之间设穿梭巴士/电瓶车,定时发车和按需发车相结合 |
5 |
|
提供类型多样的代步工具租赁服务 |
1~2 |
|
代步工具租赁网络完善、支持区内异地还车等便捷性服务 |
1~3 |
|
4.2.2 |
区内总体交通的秩序性 |
10 |
人车分流 |
3 |
|
统一提供便利的区内公共交通工具,并鼓励游客采用公共交通方式 |
5 |
|
交通秩序良好,无交通拥堵,无游客长时间滞留等候 |
2 |
|
4.2.3 |
机动车交通 |
10 |
交通安全标志标线符合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标准 |
2 |
|
度假区提供的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 |
1~4 |
|
停车场容量与度假区的游客接待量相协调,布局符合度假区的游客分布和出入需求 |
1 |
|
停车场与环境有机融合,采用生态停车场设计 |
1~3 |
|
4.2.4 |
特色区内交通工具 |
10 |
提供3种以上特色交通工具,很好的烘托度假区的休闲氛围 |
10 |
|
提供1~2种以上特色交通工具,能够烘托度假区休闲氛围 |
6~8 |
|
基本不提供 |
0 |
|
4.2.5 |
度假设施集中区步行交通环境状况 |
10 |
设有步行专用道且总长度与机动车道总长度的比例大于1.5 |
5 |
|
选线连续,与景观相协调且环境宜人,能串联主要度假设施 |
5 |
|
4.2.6 |
度假设施集中区自行车交通环境状况 |
10 |
设有自行车专用道且长度在8公里以上 |
5 |
|
选线连续,与景观相协调且环境宜人,能串联主要度假设施 |
5 |
|
4.3 |
信息化与防灾避险 |
80 |
4.3.1 |
度假区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
30 |
拥有独立域名的度假区网站,访问速度快,信息全面,更新及时 |
5 |
|
建有统一电话咨询台,线路畅通,信息全面准确 |
5 |
|
接待设施均宜提供免费有效的度假指导资料,取用方便,信息全面,更新及时 |
5 |
|
网站、电话、服务中心均能提供预约预定服务 |
4 |
|
鼓励利用和开发适用于手机终端的信息化服务 |
5 |
|
所有客房均宜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公共设施宜有WIFI信号覆盖 |
6 |
|
4.3.2 |
科学完善的网络化游客统计机制 |
15 |
所有高中档酒店均有完善统计机制 |
3 |
|
高中档酒店以外的所有住宿设施均有完善统计机制 |
4 |
|
统计数据可支持以“夜”为统计单元 |
2 |
|
住宿设施外的其他度假设施也有完善的统计机制 |
2 |
|
各设施统计系统实时联网,使用统一的网络平台 |
4 |
|
4.3.3 |
导览系统与公共信息标志系统 |
10 |
标志系统完善,符合GBT10001.1和GBT10001.2 |
1 |
|
旅游导览系统完备、内容准确易懂 |
3 |
|
标志标牌设计富于地方个性特色 |
3 |
|
鼓励在达到常规导览需要之外,采用二维码等新兴手段丰富和扩充导览内容 |
3 |
|
4.3.4 |
多国语言支持 |
10 |
提供3种以上常用外语 |
10 |
|
提供2种常用外语 |
7 |
|
提供1种常用外语 |
4 |
|
不提供外语支持 |
0 |
|
4.3.5 |
防灾避险 |
15 |
规划中应科学测算环境容量,当有潜在自然灾害威胁时应制定防灾避险专项规划; |
1 |
|
危险地段及场所防护设施齐全、有效,设置规范、醒目的中英文警示标志或禁止进入的标志,标志有夜间照明,且符合GB/T10001.1; |
2 |
|
游客密集区附近合理设置灾害警铃、广播等示警设备以及应急避难场所; |
1 |
|
设有灾害救援指挥中心,有专人负责各防灾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查、维修;针对灾害多发期和度假高峰期,制定周全的特别安全措施,同比例增派安全管理人员,专门对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监测、记录和汇报,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灾害发生后各责任人的具体工作有详细周全的书面规定; |
2 |
|
度假区定期组织员工防灾演习,并向游客主动提供防灾避险设施分布及应急组织方案等相关材料; |
2 |
|
度假区能随时从地震局、气象局、防汛办公室等相关灾害发布机构获得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和灾害预警,并通过网站、接待设施等对游客公布; |
3 |
|
对于具危险性的项目,应合理配置救援人员及设施; |
2 |
|
支持7d×24h全区安全救助,具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反应迅速,组织得力,替代设施到位,处置效果好。 |
2 |
|
5 |
市场结构与形象 |
100 |
5.1 |
市场结构与规模 |
70 |
5.1.1 |
年接待人天数(万人天) |
15 |
≥70 |
15 |
|
50-70 |
5~15 |
|
20-50 |
0~5 |
|
5.1.2 |
年过夜游客的平均停留夜数 |
20 |
≥3夜 |
20 |
|
2-3夜 |
12~20 |
|
1-2夜 |
10~15 |
|
5.1.3 |
年游客平均停留夜数 |
15 |
≥0.6 |
15 |
|
0.5-0.6 |
10~15 |
|
0.4-0.5 |
5~10 |
|
<0.4 |
0~5 |
|
5.1.4 |
年过夜游客中外省游客的比例 |
15 |
≥80% |
15 |
|
50%-80% |
9~15 |
|
30%-50% |
5~9 |
|
<30% |
0~5 |
|
5.1.5 |
年接待人数中境外游客的比例 |
5 |
≥5% |
5 |
|
2%-5% |
2~5 |
|
5.2 |
市场竞争力 |
30 |
5.2.1 |
综合品牌形象 |
8 |
产品的主题形象 |
2 |
|
综合质量形象 |
1 |
|
员工形象 |
2 |
|
品牌标志的区外影响力 |
1 |
|
品牌标志的区内体现 |
2 |
|
5.2.2 |
市场吸引力 |
7 |
口碑很好,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可吸引全国客源 |
7 |
|
口碑较好,具有基本的市场吸引力,可吸引周边区域客源 |
3~5 |
|
市场吸引力不大 |
0 |
|
5.2.3 |
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的游客评价 |
10 |
5.2.4 |
游客的重游率 |
5 |
6 |
服务品质与管理 |
150 |
6.1 |
服务品质 |
50 |
6.1.1 |
服务人员形象素质 |
5 |
统一着装,整洁且具有明显标识性 |
1 |
|
着装具有地方特色且易于分辨 |
1 |
|
待客热情主动,使用礼貌用语 |
1 |
|
对度假区基本了解,可以解答一般性问询 |
1 |
|
使用普通话服务 |
1 |
|
6.1.2 |
度假辅导服务的多样性及品质 |
10 |
提供运动健身辅导,辅导内容专业性强,运动设施均适度配备教练员,能够有效指导游客采用正确的运动健身方式 |
1~3 |
|
针对康体疗养产品提供相应辅导,菜单式自助查询与人工辅导相结合 |
1~3 |
|
提供区内及周边旅游点导游服务 |
1~2 |
|
提供膳食保健相应辅导 |
1~2 |
|
6.1.3 |
综合服务质量 |
5 |
所有设施功能齐全,服务热情周到,细致贴心,宾至如归,无过度推销 |
5 |
|
大部分设施服务热情周到,无过度推销 |
3 |
|
服务较好,少部分设施服务一般 |
2 |
|
大部分设施服务一般 |
-2 |
|
服务不好 |
-5 |
|
6.1.4 |
综合服务质量的游客评价 |
10 |
6.1.5 |
游客投诉及意见处理 |
5 |
有明确的投诉电话,受理投诉迅速,处理效果好,投诉记录完整 |
5 |
|
有投诉电话,受理投诉速度一般,处理效果一般 |
3 |
|
有投诉电话,受理投诉速度、效果均不理想 |
0 |
|
无投诉电话,无专人受理投诉 |
-5 |
|
6.1.6 |
管理人员能力建设 |
5 |
积极参与各种会议或展会,与国内外各类度假区管理人员交流经验 |
2 |
|
定期组织各类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国内外考察访问 |
1 |
|
定期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相关培训 |
2 |
|
6.1.7 |
度假辅导人员持证上岗及年度培训比例 |
5 |
持证上岗率达到80%~100%(有资格证书的工种) |
1~3 |
|
度假区对于无统一资格证书的工种组织相应的业务培训并考核 |
1~2 |
|
6.1.8 |
日常培训机制 |
5 |
度假区自建培训系统,每年定期组织相关培训项目或讲座 |
3 |
|
培训项目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频率适中 |
2 |
|
6.2 |
管理机制 |
50 |
6.2.1 |
自然、文化资源及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
5 |
机制完善,并切实执行 |
5 |
|
机制基本完善,并切实执行 |
3 |
|
基本无相关机制 |
0 |
|
6.2.2 |
科学的组织管理架构 |
8 |
科学的组织架构,严谨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统筹管理或引导所有驻园企业 |
8 |
|
合理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但有部分驻园企业无法有效管理 |
5 |
|
管理机构组织力不强,驻园企业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
0 |
|
6.2.3 |
游客行为管理的成效 |
5 |
引导教育游客爱护公共环境 |
2 |
|
结合解说教育牌示,引导游客了解自然生态常识并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
3 |
|
6.2.4 |
游客行为管理的科学性、有序性游客评价 |
5 |
6.2.5 |
为度假区内及周边原住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比例 |
5 |
度假区所有工作人员中有30%以上来自于原住民 |
5 |
|
20%-30% |
3~5 |
|
10%-20% |
1~3 |
|
10%以下 |
0 |
|
6.2.6 |
原住民管理综合成效 |
7 |
管理机构与原住民能够有效沟通 |
2 |
|
原住民参与度假区经营,实现双赢 |
2 |
|
定期组织原住民教育培训,社会管理和谐有序 |
3 |
|
6.2.7 |
统一的经营管理措施 |
5 |
质量管理 |
1 |
|
价格管理(需明码标价) |
1 |
|
计量管理 |
1 |
|
位置管理 |
1 |
|
售后服务管理 |
1 |
|
6.2.8 |
积极诚信的营销管理策略 |
5 |
诚信营销;积极利用高级别营销平台,营销渠道宽,营销组织统筹有序、高效 |
4~5 |
|
诚信营销;积极利用高级别营销平台,营销渠道宽,但营销组织欠佳,缺乏统筹规划 |
2~3 |
|
营销渠道少,基本不参与高级别营销活动 |
0 |
|
存在营销不诚信现象 |
-5 |
|
6.2.9 |
无旅游安全事故 |
5 |
近三年无旅游安全事故 |
5 |
|
近三年无Ⅲ级(一次造成4人以下重伤或19人以下群体伤害的事故)以上旅游安全事故 |
2 |
|
近三年无Ⅱ级(一次造成5~9人重伤或1~4人死亡或20~49人群体伤害的事故)以上旅游安全事故 |
-3 |
|
6.3 |
节能环保管理 |
50 |
6.3.1 |
节水 |
15 |
科学合理的利用雨水,不与污水合流,尽量还水于地,减少雨水进入地下管网的比例 |
2 |
|
度假区制定了详细可行的节水方案,有与改进目标相匹配的资金投入,有专人负责 |
2 |
|
设有污水处理设施,设中水系统,水质标准满足1~3种用途(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浇灌用水、采暖系统补水、地下水回灌) |
5 |
|
与同期相比,连续3年游客人均日用水量持续下降 |
6 |
|
6.3.2 |
节能 |
15 |
使用房卡开关或动态感应器等自动控制系统来控制照明和空调等电器 |
3 |
|
过道、楼梯和室外照明采用动态感应器 |
3 |
|
尽量使用节能型灯具,且符合CE标准 |
3 |
|
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使用可再利用的能源(太阳能、地热等)系统,被动式技术与主动式技术相结合 |
6 |
|
6.3.3 |
环保措施 |
10 |
倡导采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蔬菜 |
1 |
|
度假区内尽量使用可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用具,只在必要处使用一次性用品,并保证一次性用品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
3 |
|
所有企业内部环节均能实现垃圾分类 |
2 |
|
公共区域有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对废电池等危险废弃物设置专用存放点 |
2 |
|
有行之有效的创意措施引导游客进行垃圾分类 |
2 |
|
有破坏环境的设施、设备(包括产生高噪音或有害气体、漏油漏气的车辆、船舶等),或存在污水未经充分处理排放等 |
-10 |
|
6.3.4 |
环保制度 |
10 |
设有环保经理或专门的环保负责人,对环境保护有深刻的认识,定期参加环保方面的系统培训,所有项目均需听取环保负责人的意见 |
2 |
|
最高管理者了解环境状况,定期参加环保相关培训,取得有关国际权威认证,参与各项环保制度的制定、审批、实施和监控 |
3 |
|
制定环境管理体系(EMS),对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声控制、绿化及生物多样性等各项环保制定专项制度 |
2 |
|
对目前低于标准的项目进行持续改进,有与改进目标相匹配的资金投入,有专人负责 |
3 |
|
合计(其中游客组总计100分,专家组总计350分,技术组总计550分) |
1000 |
|
加1 |
度假区环境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
10 |
通过 |
10 |
|
未通过 |
0 |
|
加2 |
智慧度假区建设 |
20 |
建立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整合保护、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旅游服务等多种业务,实现信息共享 |
3~10 |
|
建有物联网系统,用于资源、游客监测及救援等 |
3~10 |
|
计入加分后合计 |
《细则》全文见附件: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拟入选名单2024-03-05
- ·《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六不”要求2024-03-05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1月11日发2024-01-12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2024-01-11
- ·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的杭州方案(8大措施)2023-10-30
-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六大经验2023-10-30
- ·关注!2024年文旅创建申报项目汇总2023-10-17
- ·重点关注!2024年12个乡村振兴创建申报项目2023-10-16
- ·一文了解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政策、名单与创建流程……2023-09-26
- ·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工作开始(含评价细则详解)2023-07-25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