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开发是最近比较火热的话题,新城开发需要怎么做呢?
研究国际国内新城开发案例发现,新城开发可归为3+5模式:即按地理空间划分为远郊新城、近郊新城和城中新城三大类,按发展驱动力则分为居住新城、产业新城、交通新城,行政新城以及都市副中心五大类。
远郊新城开发:
远郊新城的特点是避免在城市边缘地带开发,通过征购低地价的远郊农地以降低新城开发成本。二战后,伦敦的新城建设便采用了这种模式。当时在伦敦外围共建了11个新城,吸纳人口180万。这些新城平均距市中心50-80公里,中间通过绿化带隔离,并由政府成立新城开发公司主导新城建设,致力打造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的独立新城。
尽管新城在空间上与伦敦保持较远距离,注重独立性,但在经济功能上却与之形成互补。但新城最终并没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部分人要去伦敦等大城市就业,周边城市的人也跑来新城就业,独立自主的生活设想在实践中被证明过于理想化。
近郊新城:三种发展路径
与远郊新城开发相比,近郊新城离中心城市近得多。这类新城开发有三种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澳大利亚模式。法国近郊新城一般离中心城市20-40公里,在半城市半农村地带开发。与英国新城保持独立不同,近郊新城注重通过多种便捷的交通方式来从空间上保持与中心城市联系,并布局多种功能,实现综合开发。
美国模式,也称为边缘城市模式。其首要特点是并不独立于中心城市,而是与之一起组成多中心的大都市圈;其次是低密度地开发建设,办公楼、住宅都位于绿地环绕的空间之中;对外交通则以高速公路和小汽车为主,公交体系比较滞后(人口的低密度是其原因之一)。目前,边缘城市已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主要居住场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澳大利亚的郊区新城开发在布局上与美国类似,但为防止新城开发无序蔓延,新城由政府做出总体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以避免纯商业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新城开发建设上,强调在原有城镇基础上进行发展,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进行高密度的办公、居住开发,始终坚持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同时,为避免新城开发对中心城市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政府限制了部分郊区产业的发展以及城镇的规模。
城中新城:旧城的破茧重生
城中新城,即对老旧城区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而重新繁荣起来的城市片区。在城市形态趋于成熟的发达国家,都市更新计划十分普遍。郊区新城的兴起、旧城的衰败是促使城中新城诞生的直接原因。
旧城重建,对衰败城市肌理进行重新塑造,对市政配套进行改造完善,重新恢复了原有的城市功能,增加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目前由都市更新而诞生的城中新城,其发展思路已由简单的"拆旧建新",只关注建筑物的形态更新,转变为以人为本、强调多样化,继承城市文化,新城开发在一个系统框架下平衡工作、生活和发展的有机更新过程。城中新城的样本当属日本的六本木,这片原来由狭窄街道和拥挤建筑构成的区域,经过长达17年的筹备改造,已经成为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复合都会社区和东京重要的商务区之一。
新城开发不应都是居住用地
新城开发犹如白纸写字
这种以区域、板块为代表分别建设、开发的新城开发模式,有利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需要有生长点,而这些板块、新城各自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这样以地理区位为划分依据,使得每个新城都具有可识别性。形象地说,这些新城开发建设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因为与旧城区改造工程相比,新城的建设,不存在拆迁改造等一系列问题,开发成本相应较低,比较适合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要求。
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应相互穿插
"象湖新城近几年推进速度确实比较快,外貌改变很大。由于是成片开发的模式,所以规划思想得以相对统一,也得以顺利实现。"赵海云认为,成片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边带来了规模化效应,一边导致各地块开发的个性化不强;而且各楼盘"各自为政",对整个地块功能区的实现不利,使得这个以"休闲居住"为主题的区域在逐渐成形之际,与城市对接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象湖新城,我们现在只看得到一片片的楼盘,一个挨一个。但是生活不是光有一套房子就够了的,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生活缺不了柴米油盐。"赵海云说:"毫无疑问,象湖新城在规划之初肯定是规划了医院、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但几年过去了,我们却什么没瞧见。现在的情况是,规划我们看到了,但这些配套由谁来运作却不清楚,引进的会是什么层次的医院、学校等我们也不得而知,光看着规划图上的东西画饼充饥。"
赵海云认为,这些以新城开发的区域,在规划时都应该留有多种产业用地,来与居住用地交互使用,这样才是科学的规划。"尤其是要布局第三产业、文化、休闲、娱乐等类型产业。这些产业的布局与完善,更能与居住区相吻合。而且这些产业的出现与繁荣,既满足住户的需要,更能为地方财政增收,可谓一举两得。"
保护原生态才能体现地块价值
"象湖新城区域内的微地貌、微地形,是象湖周边良好区位因素的重要表现之一,这种有水有坡有起伏的天然地形最适合于休闲娱乐。"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早介入,将之保护和正确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提升区域内的品位。"我们坚决反对以开发为由,将原有的微地貌填平改造,这样一来,其原生态的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了,面对着一堆人造景观,哪里还有原生态可言?只有保护原生态,才能发挥区位的优势,才能体现这个地块价值。"
英国郊区新城开发经验
1、开发思想: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
英国郊区新城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城开发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 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该规划建议把伦敦区域分成四层:伦敦管理郡(伦敦城市之核心)、内城、郊区(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居住区)和农业区。这四层的地带形状是以伦敦市区为核心地带为圆心的同心环状。规划设想,郊区地带保持原状,在农业区建立8个分散的新城吸收内城分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
2、新城开发模式:新城开发公司
新城开发由新城委员会指导下的开发公司开发:
新城开发的一般原则是:(1)新城应该自给自足;(2)新城应该能够平衡就业和生活,保证新城居民能就地生活和工作。
在新城委员会的指导下,新城开发公司的工作包括:
①编制要开发的新城的总体规划;
②在总体规划批准后,通过签约或强制的形式购买土地;
③对土地进行管理和预留;
④在新镇范围内建造住宅、学校、工厂和公共的商业服务中心;
⑤负责提供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新城基础设施。
新城开发公司是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协作关系。
3、新城开发发展迅速
到7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先后建立了33个新城,其中11个分散在伦敦外围129公里周长范围内。11个新城的总人口为180万,迁入2009个新的工业企业或其他性质的公司,这些公司、企业提供了18.8万个就业岗位。每一个开发的新城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水、电、气、道路、公共交通、步行街等)。
90年代以后,新城趋向更大规模发展。根据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估计,世纪末英国的新城人口规模会在43万人左右。
4、新城住宅,工业及设施的布局特点
(1)新城开发的住宅
新城开发的初衷是吸引人口,为此,新城规划在住宅形式和密度方面强调住宅对居民的吸引力。新城的建设是以工厂化施工的方式进行的,许多居民的房子是租的。新城开发公司鼓励特殊人群来新城居住,如老人、单亲家庭等。同时开发强调住宅区的各类绿化和景观。
(2)新城开发的工业布局及就业
1)工业布局。为避免新城形成上、下班交通拥挤,新城开发规划一般把企业用地分置几处,开发公司通常先统一在选定地点造好标准厂房,然后向企业出售。企业也可以自行建造厂房,但必须在开发公司准许的地点。
2)就业。为增加就业,英国中央政府的工业部在考虑工业项目时,优先把相应的工业项目安置在大城市周边的新城。新城为吸引国家和私人投资也向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如,新城开发公司可以向企业职工提供低价住房等。
(3)设施布局和土地预留新城的布局采用分散布局,在一个新城内,分别设置几个类似的副中心,然后,利用绿带连接在一起。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设一个中心城,副中心与之都有联系。新城开发成一个小城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心城是一个核心,许多重要公共设施都设在那里,但副中心能基本满足就业、居住、购物之需。
新城规划的另一大特点是,预留大面积未开发的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平均每个新城预留20%的土地以备未来新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