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原住民与景区的利益平衡

2012-09-17 第一旅游网 标签:

       社区型景区发展与原住民概念

  主持人:在各种类型的景区开发中,涌现了一批社区型的景区,就是把原来的村落或街区圈起来,进一步开发打造成景区。管理方不得不与居住于其间的原住民打交道,导致景区的经营与管理环境异常复杂。去年8月婺源发生的当地居民闭门谢客、阻挠核心景区的事情,就是矛盾突出的一个反应。嘉宾如何看待这种潮流或者趋势?

  张吉林:实际上这是一个景区的开发方式问题,这里面要考虑开发景区的开发商、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几个方面如何协调好关系。关系协调得好景区就开发得好,如果关系协调得不好就会带来各种矛盾。开发景区的目的就是让当地老百姓受益,让当地的社区居民受益。

  不管如何开发,前提是当地老百姓要受益,这是我们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一旦背离了这个基本原则,就容易出现问题和矛盾。江西婺源出现的事情,原因就在于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得到比较到位的保障。随着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让当地社区居民能够得到相应的份额,分享发展的成果。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给你十万块钱会觉得是一笔巨款;时过境迁,景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给你一百万也只占景区收入很小的份额,老百姓心里肯定会不平衡。这就涉及我们如何既在绝对量上保证居民的利益,又在发展过程当中让老百姓得到应有的份额。

  王衍用: 我感觉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社区是社区,景区是景区,严格说不能叫社区型景区。我们现在出现了有原居民生活着的社区旅游,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这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后产品的新类型,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一。过去我们是在经营景区,我们现在要经营社区。我们的开发理念是要从景区向社区提升,从景观向环境提升。

  其次社区型景区的经营和普通景区的经营大不一样,对于经营景区我们是轻车熟路了,但是我们经营社区就比较复杂了。经营景区,只是和员工打交道,经营社区,要和居民打交道,关系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以往,景区内的售票人员、管理人员、保洁人员等都归景区自己管,但社区内的老百姓不归你管。而且游客关注的就是社区的老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等。人不归你管,地方活动的主体和内容都不归你管――这是经营普通景区和经营社区型景区的本质差别。因此,利益相关者能否摆平,如何挖掘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如何进行管理,这些都需要仔细思考。

  高舜礼:第一,这个题目,大家在理解上可能有些出入。原住民好像是一个专用词汇,跟我们说的社区居民不完全一致。原住民在一定程度上比土著居民还要纯粹、原始一些,主要是指居住在偏僻遥远之地、生活相对封闭、跟现代社会节奏关联少、祖祖辈辈世居某地的少数民族。至于说近些年开发旅游的一些农村,应已不是原住民的概念,其中有不少是外迁或流动人口。

  第二,王教授认为社区型景区一定意义上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表现,我不太赞同。只是有这种关联或者迹象,但是未必果真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村落的旅游开发,在咱们国家旅游发展中是较早的,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出现了,只是现在表现得更为集中一些。

  这一现象集中出现的原因是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殆尽,现在剩下的又有条件开发的大都是二流、三流、四流的资源,客观上开发成本不低、开发成效未必好,从客观和理性角度上,就自然要转向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于是乎就凸显了所谓原住民与旅游发展的种种问题。也有旅游者欣赏口味不断提升的问题,不但要看自然的山水奇观,还要看与自己生活方式迥然相异的若干场景,即所谓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多元生活。这在云南、贵州、新疆等地表现得比较充分。

  至于说把村落、民居圈起来到底好不好,我认为没有必要费这个功夫。比如很多村落,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地方,这个村落本身就是自然的聚落,有山、有水、有丘陵,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如果人为地把它修上一个围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相反,还有很多坏处。

  坏处之一就是将自然生活的环境、场景禁锢化、割裂开了,甚至给别人的感觉像集中营一样。这些被圈在里面的人,也好像被监视着生活一样。

  坏处之二就是将自然生活状态变得生活园区化、文化园化。这也就把真的变成假的了。这样的地方有很多。像西双版纳的傣族园,把四个村子圈起来,其实那个地方原名叫橄榄坝,更名前的名字更好听,后来就把它们圈起来了,名字也改成了人造园区的样子。

  现在大家一般认为只要是景区就应该有边界,而且要有围墙与外界相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老的概念。还有,好像只要是景区就要收门票,这可能是套用了传统城市公园的概念。像这样的一些东西,应是目前发展阶段所特有的现象,也是旅游业发展没有摆脱初级阶段的表现。

  主持人:对于原住民的理解,高总更多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类似对台湾高山族的认识,他们现在普遍被称为原住民。其实,我觉得从社会学角度,对原住民的概念可以稍微扩大一些,比如像宏村、婺源这些地方的居民,与现代文明相对隔绝,主要形态依然是持续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可以视为原住民。

  张吉林:咱们今天话题所谈的原住民,应该是景区开发的原住民的概念,指的是长期在当地居住的原住民。我不太赞成狭义的原住民概念。

  王衍用:高总不赞成它是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我坚持认为它应该是。原来对社区的关注不多,现在需要引导游客从景区走向社区,当然了,大众游通常这种意识还不强烈,但中高端游客已经有了这个需求。举一个例子,大家原来到华侨城的中华民族村觉得挺好玩的,走一会儿就看到一个少数民族聚落,每个少数民族的打扮不一样、唱歌跳舞也不一样。现在来看, 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大家不愿再看主题公园的东西,而是想看真实的聚落、原生态的村寨。

  同时,社区如何分类打造产品,也是一件很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在伊犁河谷将牧场分成不同类别进行规划,有景观牧场、社区牧场、生产牧场。生产牧场就是畜牧业基地,社区牧场是让中高端游客去深度体验的,景观牧场是让大众游客参观的。这样,各得其所。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