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概述
2.1 背景资料
2.1.1 中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1.2 中国发布一号文件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
中央于2006年2月21日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了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
至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去年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强调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2.1.3 中国废止农业税条例,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今天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中国现行《农业税条例》自一九五八年开始施行,近五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状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自2004年以来,中国已有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据统计,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可减轻农民负担五百亿元左右,今年已有约八亿农民受益。另一方面,中国财政也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财力条件。去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一,今年全国剩下的农业税及附加仅约十五亿元,取消农业税对财政减收的影响不大。
不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后,并不意味着农民不再交税。“如果农民经商、开办企业,还是需要缴纳相应的税种。”该负责人表示,“这有利于城乡税制的统一。”
废止《农业税条例》后,中国官方已经对有关财政作出相应安排:按照现行体制和政策,农业税为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专家表示,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已完全能够全面取消农业税提供财力保证。
2.1.4 中国步入后农业税时代―农民权利时代
在谈到取消农业税是否可以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好处时,农业经济管理专家臧日宏教授指出,由于目前农业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非常小,大概在百分之零点几,所以对于国家来说,取消这一税种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对农民而言,每人每年30元的农业税也并不会给他们生活带来更大影响。
另外,现在农业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农民可以从事非农产业,从事非农产业所获得的收入,要缴纳相应的税收。因此,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加工产业收入,而不能只靠种地维持收入。综合来看,征收农业税并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实际收入,取消农业税也并不会给农民减负带来根本性变化。
2.1.5 中国社会转型,新时代正在开启
新的一号文件出台,充分反映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全新的施政方针和治国理念。近几年来,中央政府把国家安全、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作为主要施政目标,把对社会弱势阶层的扶助作为实现施政目标的重要政策内容,重大政策连连出台,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活力。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的农村社会将会走向繁荣富裕的明天。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
2.2.1 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2.2.2 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2.2.3 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2.2.4 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2.2.5 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2.3 五大新名词
2.3.1 新型农民
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3.2 村庄规划
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2.3.3 循环农业
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2.3.4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商务部正在全国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写进了一号文件。这项工程提出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2.3.5 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
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2002年浙江首次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试行。部分地区还施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
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2.4.1 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
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不断通过“战略提升”寻求改革动力,进而推进发展的道路。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时值工业化初始阶段,为了打造现代化的两支引擎――城市化和工业化,从1984年开始,中国改革重点转向城市,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次“战略提升”。
20多年来,中国实行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工业,侧重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每一次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体制创新,均形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强大拉力,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其间,农村改革发展缓慢。目前,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简单的道理是,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
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改革和发展重点开始转向农村。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
事实上,当前,启动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含关税的税收收入达36144亿元(不含农业税收),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可用财力应在46300亿元之上,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2.4.2 改革进入“新战略推进”期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新的发展观,而且是新的改革观。新农村建设是一场综合性改革,新农村建设将促使改革步入“新战略推进”期,开辟中国改革新局面。
20多年来,农村改革缓慢,包含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具体制度在内的二元社会结构未被打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也涉及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不仅仅是单一的农村经济改革,而是一场综合性改革。中央“一号文件”对国家财政支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医疗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养老保险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进行了全面部署。
新农村建设也将推动国家权力执行部门改革。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止是农林水利等涉农部门的事情。去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2006年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迈出有力的一步。这意味着这些部门以往向城市倾斜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将加速改变。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加快向城市转移。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采取具体的行动和措施,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将其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纳入所务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其提供相关公共服务,保障其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落实这些“要求”需要城市建立健全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2.4.3 开辟了农村投资与消费的新空间
若放宽视野,我们还将发现,新农村建设将为中国经济打开广阔的新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积累的主要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是投资与消费失衡。一方面,投资过热,投资结构已显现不合理“症状”,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偏冷,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没有太大增长空间,9亿农民则因收入增长缓慢而消费能力渐弱。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消费需求为周而复始起点的循环上升和发展的经济。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浓墨强调消费在宏观经济中的拉动作用:“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分析说:“目前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扩大消费需求。”
专家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校正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通过投资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良性循环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新农村建设以“放权让利”为特征,在政策措施上,中央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比如,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免除农业税。今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种种措施无疑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村购买力。
与此同时,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也转向了农村,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中国在未来两年内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到2010年,农村影院、文化馆等设施的普及,也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
这些举措有助于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在今年开始“升温”,在未来一段时间趋向活跃,将为中国二、三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天地,从而促进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使今后的中国经济增长朝着“消费拉动型”转变。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乡村振兴农旅融合2019-03-11
- ·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2019-03-11
- ·休闲农业与休闲商业2019-03-11
- ·现代农业的3大体系与6化手法2019-03-11
- ·农旅IP|农家百坊--传统农庄文化体验区2019-03-11
- ·农旅IP|艺术田园—以农业为基的文化创意活动2019-03-11
- ·郊野休闲: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开发模式2019-03-11
- ·十九大与旅游(三)-农旅融合2019-03-11
- · 农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人气聚集的主要路径2019-03-11
- · 乡村土地获取的八大策略分析2019-03-11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