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关于文化产业四大热点问题的提案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向小文独家披露了他今年的提案。仔细看可以发现,其四个涉及文化产业的提案紧紧围绕着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分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的融合、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以及提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李修松委员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建议呢?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根据对国内外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功经验分析,李修松委员认为:推进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可以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良法。
一、运用文化创意理论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所谓文化创意,是指创意人或创意团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文化资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相应的知识、方法及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策划和设计并予以实施,从而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带动或促进相关产业与事业发展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提升相关产业并加快其发展的一把金钥匙。运用文化创意理论导文化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二、运用文化创意方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的关键是通过创意实现创新,而且往往是深层次的集成创新。在此类创意创新的各个环节中,高水平的创意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论证、创意实施、创意验证等过程。创意策划,即根据项目所依据的文化资源内容、特点及创意目的,由文史根基扎实、知识面宽、见多识广、善于创意的领军人士,选择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如历史、文化、旅游及相关科技、心理学知识等)的人士组成团队,进行创新性策划,形成策划方案。创意设计,即根据策划方案,组建或邀请由具备相应资质、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设计团队进行初步设计,进而制订相应的规划乃至具体设计方案。创意论证,即在创意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邀请相应知织背景的专家对其方案把关,严密论证,促使完善。创意实施,即选拔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工程技术单位,根据设计方案予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创意团队和设计团队都必须进行全过程把关,从而保证项目实施不走样。创意验证,即组织创意者、设计者和必要的专家团队,对创意实施成果进行科学评估,促使项目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上述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在运用其惯常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手段的基础上,必须时刻把创新作为灵魂,随时注意灵活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及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采用文化创意方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强调三创和三忌。三创:一是指追求原创;二是指借鉴别的创新之后的不同于原创的新创;三是指基于已有创新(可以是多个创新)之上的高于基础创新的再创。可惜的是,目前我国二、三两类创新的成果尚不甚明显。三忌:一是忌将抄袭视为创新的假创新;二是忌因文化根基不牢、底气不足、水平不高所导致的畸创新;三是忌迎合低级趣味、恶搞历史文化、破坏其真实性的乱创新。
三、把握文化创意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要求
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文化创意,使文化旅游项目既能反映更高层次的历史文化真实,更好地启迪人,决不误导人,又能丰富深化内涵,衍生生动情节,创新表现手段,改变欣赏方式,满足消费喜好,促使体验互动,调动思想情趣,创造奇特效果,获得美妙感受,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动态地满足并引导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根主线,针对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运用文化创意,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特别是抓住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满足其好奇、好玩的天性,来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发展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抓住了这根主线,文化旅游就能充满吸引力,就能做大做强。反之,无论你谋划得如何头头是道、沾沾自喜,无论你的园子多么规模浩大,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们的喜爱,都将是得不偿失的。
五、针对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不同的内涵特点,以及不同的游客对象,科学运用新的创意和相应的方法、手段来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发展我国的文化旅游例如,根据名人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或选择古村落开展文化创意旅游。
六、注重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创新创意、创新手段,打造重量级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带动当地及周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文化旅游的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要尽可能避免零打碎敲,因为小的旅游点即使拼凑起来也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大量客流,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七、注意综合利用文化资源及相关资源,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系列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八、从文化创意的视角,认真总结我国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的经验教训,切实从多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要变过去一般性的景点打造为特色塑造,以各自的特色吸引游人;二是要变过去粗放式经营为精准服务,以游客为对象,从景区引导、说明讲解、陈列布置,到信息查询及其他服务,都能做精做深;三是变过去的景点分散、相互孤立为连成线、形成片的资源整合和互动、互促;四是要变过去囿于行政分割、小农式的相互猜忌、相互拆台为相互联合、互利共赢;五是要变过去游客被动参观式的单调旅游为以魅力四射的活动、互动项目吸引的主动参与;六是要变过去观瞻式的静态旅游为融表演、游乐、参与等为一体的动态旅游;七是要变过去平面式的旅游为融参观、欣赏、参与、互动、娱乐、演艺、体验、游艺、餐饮、购物等于一体的立体旅游;八是要变过去文化资源利用上的同质化模仿,为运用多彩的文化创意和多姿的科技手段,打造百花齐放的景点连线或景点群。
九、尽快从对国外模式的照搬和模仿中跳脱出来,走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照搬和模仿,不仅无法利用好我们的优势资源,影响我们创造力的提升,无法做大做强我们的文化旅游,而且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自小就深受这类主题公园以及国外动漫、影视作品等所传播的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审美情趣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那么必然会导致他们自觉亲和西方、排斥传统,甚至最终成为被和平演变的一代。我们必须从国家文化安全和产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高度,抓紧改变目前这种现象,走优势或特色资源+创意+科技以及各种新方法、新手段的路子,走自主发展的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之路。
十、建议国家和地方及时出台推进文化创意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法规、政策,并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支持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并及时推广其成果。二是加快培养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懂科技、善创新的人才,并且推动国家和地方形成人数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的专家群体,组建适应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多样化的专家团队和创新平台。三是文化与旅游、科技部门就发展文化创意旅游要密切配合,从经费、政策乃至体制、机制、制度上促使文化与旅游、科技深度结合。四是各级政府须就推进文化创意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财税、融资、奖励及项目等方面予以实实在在的支持。
总之,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针对文化旅游的不同类型、不同资源、不同内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创意和方法。做到创意创新,不照搬别人的创意;方法创意,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科技创新,尽量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别人已用过的手段尽量少用,或尽量结合别的手段运用,或尽量采取与别人不同的用法来用。走别人未走过的路,走自己富于创新的路,从而有效利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关于大力促进文化消费的提案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打好促进文化消费的基础。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本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为促进文化消费打牢基础性的支撑体系,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视角满足其基本的文化消费需求,并且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因势利导,引导受众培养健康的文化消费心态和消费习惯,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打好基础。
第二,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优质的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消费需求出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特色的优势的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走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运用文化创意结合设计服务的创新和新的科技手段的使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与旅游、制造、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升其品质和效益,催生更多的新业态,提供更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产品和新型服务,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制定引导、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一是根据文化产品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属性特征,依靠法律、行政等手段,结合多种措施,强化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导向作用,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集聚优势,加大对内容健康、品味高雅、市场认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力度,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大对那些迎合世俗低级趣味,破坏历史文化真实,甚至消极反动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打击力度。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刺激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消费金融服务,转变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坚持以服务消费者为中心,从原有的主要补贴供给端逐步转变到直接补贴消费端,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用消费行为引导、带动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四,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文化消费的保障力度。一方面要提升基本文化消费的保障程度和服务质量,通过加大投入、项目支持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向贫困地区、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另一方面要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大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分众化的需求。同时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发展文化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消费体验。积极支持文化消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改进和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文化消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同时,还要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策划诸如像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北京文化消费季等多种活动,扩大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文化消费热点,增加文化消费频次,养成文化消费喜好,逐步增加文化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例。
第五,努力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制定负面清单,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支持同类文化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文化消费服务联盟,搭建文化消费服务平台。强化文化消费权益保护,加快推进文化消费领域产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化对建设安全可信消费环境的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完善有利于创意和设计发展的产权制度。完善文化产权市场建设,活跃文化产权交易,促进文化产品及相关知识产权的合理有序流通,千方百计繁荣文化市场。加大文化消费宣传,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消费氛围。
第六,建议将安徽列为文化消费试点省。安徽去年举办了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采取政府采购、直补消费、内容审核、保障监管、构筑活动和传播平台等手段,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让政府成为健康文化生活的倡导者,让市场成为推动文化惠民的主阵地,让企业成为推动文化消费的主力军,让百姓成为文化惠民的受益者,共有2304万人次参与,拉动消费90.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今年安徽还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将文化消费引深入。建议国家就便抓作试点,进一步积累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关于走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提案
一、必须提高对走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认识
缺乏创新,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就很难提升;创新如果不能自主,就很难形成中国特色。如果不追求中国特色,就易放弃自主创新,对国外的模仿或变相抄袭乃至按照西方价值观、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主持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就会成为常态,我国珍贵的文化资源不仅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即便在转化为产业资源时也可能会被变异、践踏,进而也会影响我们的文化事业偏离正轨,我们文化产业就很难形成民族品牌和产业优势,不仅会在世界上难以立足,即便在国内,也难以与外来产品抗衡。如果我们的国民,尤其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深受西方的诸如影视、主题公园之类所传播的西方价值观、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影响,那么必然会导致他们偏爱西方文化,认同西方制度,最终会成为被和平演变的一代。
二、必须加强对我国文化产业走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的研究
包括国内外经验教训、相关理论与方法、新的科技手段、如何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支持等的研究。
三、必须加强文化创意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是促进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其质量和效益,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一把金钥匙,必须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和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要针对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不同的内涵特点,以及不同的消费群体,科学运用新的创意和相应的方法,做到创意创新,不照搬别人的创意,方法创新,不照搬别人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服饰产业、建筑设计及其他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等融合发展。
四、必须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自主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要改变目前文化人不懂科技,科技工作者缺乏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种文化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促使文化科技形成新的学科,发展文化科技产业,构建利用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尽量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别人已用过的尽量少用,或结合别的手段来用,或尽量采取与别人不同的用法来用。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结合,给消费者带来新的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体验,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不断引领人民群众健康的文化消费潮流。
五、必须利用优势、特色文化资源精心实施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例如:可利用名著《西游记》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主题公园。运用集成创意和多种科技手段,让孙悟空带领孩子们穿越于西游神话之中,赋予他们无穷的神力和能耐,去上天入地下海,伸张正义,扶危济因,降妖捉魔,辟除邪恶,传播正能量。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通过玩乐的方式训练他们的胆识、智谋、毅力、体能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从园区造型、神妖人物形象到其所反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都是中国式的。
六、必须围绕广大人民需求这根主线,特别是抓住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满足孩子们好玩、好奇的天性来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创新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让我们的文化生动活泼起来,与文化消费者互动共鸣,让他们在纵情玩乐中释放情绪、舒缓压力、调整身心,在猎奇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进而喜爱民族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心田,从而自觉抵御国外不良文化的侵袭,维护植根于中国特色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七、必须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要把培养创意、创新人才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善创意、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性人才和领军人才。抓紧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各种创新团队,打造多种适应文化产业需求的创新平台,不断策划推衍出能够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项目,促使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八、各级政府必须优先扶持自主创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
一是从法规、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扶持,包括金融、用地、税收等的扶持;二是实施精品战略,精心布局培育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示范园区,带动各地文化产业走自主创新的自身特色之路;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四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们的品牌文化产品走出去,逐步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于主要依托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容建设同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提案
一、应根据“综合”性功能定位,确定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用房和设施、场地。应具备:多功能会议室,供各类宣传、文明教化、党员教育(含远程)、普法、科普(含相关培训)、相关会议、农村文化共享工程点、影视放映之用;文艺活动室,供相关文艺社团排练、活动和培训之用(应不止一处,可轮流使用);图书报刊室;电子阅览室;广电服务中心;棋牌室;室内健身室;老年活动室、文体社团服务中心;乡镇历史文化展览室,包括乡风民俗、文明创建等展览;文艺创作展览室;综合文化服务办公室,供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化活动及服务指导组织等之用;室外舞(戏)台;文体广场(可与场篮球场及室外舞台前的场地合并);宣传文化信息电子显示屏;还应有摆放室外健身器材的运动场地等。应吸取前一阶段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经验教训,按照今后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常态)的功能,适度超前,分析计算出上述各种功能用房与场地的面积和设施,制定相关建设标准,遵照建设标准执行。
二、从综合文化的视角,成立省、市、县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织,由宣传、组织、文化、新闻广电、体育、法制、科技、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组成,宣传部门牵头,办公室设在文化部门,在宣传部门牵头领导下,由文化部门具体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自按其职责共同推进。具体由县一级协调组织负责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三、尽可能以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根据需要增建扩容,建设同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若原场地无法增建扩容,则可利用并校后的闲置校舍等闲置用房与场地,或采取产权“置换”的办法盘活已有资源,择地兴建。
四、应按照新近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和相应的考核体系,并结合建立工作台帐,供上级考核和群众监督。
五、根据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功能和涉及的多个部门,每个中心安排2 3名事业编制人员(含正、副站长)应是较为合理的。可根据需要采取长期合同制的办法(依法落实医疗、保险等劳动保障政策)再适当聘请工作人员。还可以鼓励部分身体好、热爱文化事业的志愿者和乡村五老帮助中心工作。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促使他们爱岗敬业,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中心建设和设施经费应在国家支持下,省、市、县分摊。建成后,每年应落实基本运转费用、人员工资费用、设备维护与升级费用、活动组织费用等。经费来源:财政应供给实现其正常功能的费用,并纳入预算。此外,可通过整合各相关部门有关项目费用、有线电视收费提成、政府购买服务(如送戏送电影下乡)费用,以及争取社会捐助、激发社会力量等办法解决经费问题。
七、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手册,内容包括各项功能的实现方式和相应的制度管理体系,供中心人员遵照执行,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
八、应按照先试点,再在中西部地区逐步推开的步骤,制定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稳步实施。鉴于安徽省去年已选择30个条件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容建设同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今年将扎实予以推进,建议文化部将其纳入国家试点。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多家航企发布北京进出港航班国内客票退改政策2021-01-07
- ·重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8大任务 24大要点2020-12-21
- ·“2019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论坛”举办2019-01-21
- ·董长瑞:激发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2019-01-10
- ·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2018-12-28
- ·省文化和旅游厅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2018-12-14
- ·乡村振兴 规划先行—《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12-13
- ·河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25年)出炉2018-12-12
- ·人大代表进乡村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2018-12-11
- ·国家颁布的2项“旅游政策”,一项国人欢喜,一项韩国人“难受”2018-12-11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