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证可持续发展。
在全镇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的同时,竹林镇党委政府将全镇工业向“镇西园区”集中,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先后投资6亿多元,新修道路23条,建成11万伏变电站、广播电视网络及邮电大楼,建成全镇公共安全预警系统,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竹林镇政府在发展项目选择决策上坚持做到“三不上”原则和“三高”原则,“三不上”即“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不填补国家、省内空白的项目不上,有污染的项目不上”;“三高”即“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竹林镇不断改造耐材等资源加工型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伏、铁路配件等高新技术产业,保证了产业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竹林镇政府采取大手笔、“一步到位”的做法,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新型工业区、居住商贸区、旅游休闲区、高效农业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原有的乡村、广大的镇域,由于土地大部被腾空,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竹林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通过“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两种途径实现的。强劲的工业势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规模化、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腾出土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农产品交易市场。
竹林在明清时期因“竹”而生,到近代则因环境的变迁,“竹林”植被丛生的现象不复存在。镇政府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竹林,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竹林“竹文化”;
竹林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通过“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两种途径实现的。强劲的工业势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规模化、产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腾出土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农产品交易市场。
竹林在明清时期因“竹”而生,到近代则因环境的变迁,“竹林”植被丛生的现象不复存在。镇政府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竹林,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竹林“竹文化”;
竹林镇在南山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辟为以长寿山景区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区。修建旅游大道25公里,开发了万蟾沟、福龙寿龟、五连池水系等80多个景点,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举办四届长寿山红叶节,他们利用紧邻嵩山,位于郑州、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打造郑州西部“后花园”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 每年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次。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A股6家山岳景区中报披露,转型刻不容缓2019-09-25
- ·「脱贫攻坚」江口: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2018-12-06
- ·崂山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炉 提出四大核心产业2018-11-23
- ·打造“锦绣两岸·创新皖都”合肥绕城运河段 低空飞行等旅游值得2018-11-16
- ·雪峰山:将厕所作为风景来规划和建设2018-07-13
- ·海南无人岛旅游开发 商机与风险并存2018-07-06
- ·激发城市民宿活力 共享+体验是条好路子2018-07-06
- ·万亿体育旅游市场渐启,热潮背后暗藏隐忧和挑战2018-07-06
-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联合发出“嘉兴倡议”2018-06-29
- ·老年旅游市场亟待规范2018-06-2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