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主导的“城乡融合第三空间”六大打造手法!
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城乡融合发展是个大课题。从201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到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把城乡融合发展放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重塑中国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方向,表明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城乡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缩小城乡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制上均做出了巨大努力,城乡关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新业态和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切实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的背景及现状
城乡融合发展是将城市和乡村放在同等地位,逐步走向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统一发展的策略。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国城乡发展战略由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再次上升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依然是目前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乡村常住人口还有5.64亿,到2035年仍会有约4亿人居住在乡村,如果不破处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城镇化的虹吸效应会让乡村一步步走向衰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短板依然在农村,难点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9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032元,数量庞大的人口对健康食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的需求,为强化以城带乡作用、促进城乡商品要素双向流动创造了巨大空间。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交通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增强了城乡之间的连接性,使城乡间人员、商品、要素、信息的双向流动更加便利。
乡村对资本、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需求上升,市场驱动的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乡村的稀缺性和投资价值日益凸显。新的形势,城乡融合发展尤为重要。
以乡村旅游破解城乡融合难题
旅游独有的“搬运”特性,将市民搬运到乡村,消费搬运到乡村,发展元素搬运到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反哺乡村,乡村主动求发展的良性机制中的催化剂。
1、以旅游连接优势,实现城乡互促型发展
城乡融合战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城乡关系融合、城乡要素融合与城乡发展融合。在具体工作中,重点体现四大任务——融合城乡规划建设、融合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城乡管理制度与融合城乡收入分配。城乡融合不仅包括资源、经济等物质载体,又包括科技、教育等非物质实体;同时它表现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持续协调,融合的是国土开发的方方面面。
城乡融合的首要问题,是扭转当前“城乡二元”的不良社会结构。但是,融合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要人为地要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拉平,也不是要把城市资源转移到农村,而是要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其实质是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国土发展之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规模屡创新高,5年累计达到6.67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2.67倍,年均增长14.8%。而乡村的发展却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了某些区域“返贫”的现象。可见,仅以资金转移支付方式,很难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旅游作为城乡连接的纽带,其为乡村带去的不仅仅是发展资金,还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主动致富的内在动力。此外,以乡村为鉴,以旅游为媒介,所激发的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与乡土文化的传统智慧也将催生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反思我国城市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城市设计者将从乡土文化的传统智慧中探寻未来新城新区的发展模式,进而摸索出既有西方科学支撑、又有东方智慧的,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国土发展之路。
2、以旅游解决城乡融合中“自然的渐变与强制的革新”的矛盾
城乡融合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存在多个层面,既有政策上的,也有体质上的;既受制于传统的陋习,也包括新时代的弊端。除去投资、就业、分配、社保等政策问题外,城乡融合实践中遇到的重点问题表现如下几点:
产业的升级与嬗变。乡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尤其在我国,以传统低效、粗放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加上一直以来的政策倾斜,乡村的经济产业不论是总量还是层次都远低于城市。乡村产业的现状与城乡融合大力升级乡村产业的目标存在矛盾。
文化的冲击与碰撞。我国乡村文化为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乡土文化。它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根深蒂固,深深沉淀于民众的思想之中,成为国民性格的核心要素。乡土文化是以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而演化的,其与城市文化在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对待物产等层面,有诸多的不一致。在新的时期,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命题。
土地的开发与保护。土地是财富之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土地逐渐走向资本市场,其价值越发彰显。在城乡融合中,如何协调乡村土地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有间的矛盾,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生态的约束与规范。乡村的生态系统,是一种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对自然适度、可逆的人为改造,这与城市建设中对待自然的理念和技术,完全不同。城乡融合建设中,如何构建良性化、可持续、适合人居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始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的城乡融合案例中,乡村作为弱势的一方,往往屈从于城市“强制的革新”理念,大拆大建,造成特色丧失,千村一面的窘境。而旅游以乡村特色为核心吸引力,乡村文化为产品出发点,在旅游产业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塑造成为了乡村赖以发展的独特优势。可见,通过旅游的缓冲,城乡将各自找到融合发展下适于自身的的发展模式。
3、乡村旅游为城乡融合提供“柔性的革新”力量
城乡融合,是探索一条国土开发的新路,它具有改革的强制性,存在“自然的渐变与强制的革新”间的矛盾。落实融合城乡发展的目标,既要有政策行政的宏观引导,更要有依托于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切实行动。这要求在实践中,呼唤“柔性”的措施,来调和矛盾,实践政策的顺利落实,达到文化、产业、生态等多领域的协同进步。而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式上上之选。
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文化整合、产业聚集的平台功能,能为乡村带来其他产业难以企及的人流、物流资源,并且,其又是生态化产业,对农村生态的负面影响可忽略不计,是乡村发展的先锋产业。
可以说,乡村旅游为落实城乡融合建设,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成功道路,并在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也从狭义的纯做旅游,上升到指向于国土开发的综合发展模式,创新构建出“城乡融合第三空间”。
解读乡村旅游主导的“城乡融合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字面含义是区别于第一、第二的空间形态。在规划界,“第三空间”还没有确切统一的定义,一般用它代指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场所,人们在这里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与精神的愉悦。乡村旅游主导下“城乡融合第三空间”即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从空间地理、乡野生态、民宿建筑、民俗文化、乡村产业、乡土精神、田园生活等层面,系统地构架出以旅游为抓手的城乡融合创新模式。其能有效地解决城乡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在文化、产业、生态、思想等多个层面,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为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1、“城乡融合第三空间”内涵及表征
“城乡融合第三空间”是立足于乡村既有资源,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以创意乡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乡村产业为核心,对乡村土地进行综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将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民居、社会文化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的地域空间形态,是一种规模化、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乡村聚合空间。“第三空间”有系列的外在表现特征:
2、“城乡融合第三空间”的特征
“第三空间”是乡村旅游与城乡融合磨合发展所形成的成功模式,其主要特征有:
一是功能的多样性。“第三空间”不仅指向于乡村居民,也指向乡村旅游者,以及城郊居民,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城镇与乡村的多重复合功能。
二是效益的综合性。“第三空间”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追求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
三是要素的系统性。“第三空间”各个项目要素之间构成共生互补的能动关系。
四是产业的全景性。“第三空间”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化的乡村产业体系,这一体系可称之为“乡村全景产业链”。产业链囊括一产、二产、三产,是多产协同发展的良性产业结构,是乡村产业在产业层次、产业配比上的优化模式。
五是城乡的融合性。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意在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隔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而“第三空间”正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模式。
乡村旅游主导的“城乡融合第三空间”系统性打造手法
1、以乡村旅游为先导,城乡融合的综合发展
“第三空间的构建”,以乡村旅游为先导,充分发挥旅游的人流、物流的聚集平台作用,盘活区域的人气、带动区域的商气,进而为乡村产业、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能量与契机。
在这一个过程中,乡村旅游的作用突出:首先作为平台,发挥旅游强大的整合功能,实现乡土文化与多层产业的有机互融、协同发展。其次,引入现代休闲旅游的理念,提升乡村的传统不良观念,塑造乡土田园的“以人为本、宜居宜行宜业”的现代化新形象。第三,借用乡村旅游突出的窗口效应,通过旅游,展现乡村的品牌形象,实现文化流、物流等系列元素的引进与输出,实现城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2、以“田地艺术”为手法,营造田园景观
“田地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土地及自然耕耘及调整的智慧结晶,承载了特定地域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历史,是一种白话的、魅力的乡土大地景观。“田地艺术”是劳动人民无意识的创造成果,但其又具有突出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绿维文旅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实践中,有意识地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总结“田地艺术”的打造手法,通过对自然地理气候、乡村地势地貌、乡土生产性景观作物及民俗器具等统一的把握,营造富有造型的、具强震撼性的乡野大地景观,表现出乡村旅游景观中最具魅力的层面。
3、“第六产业”为指导,构建现代农业全景产业链
城乡融合的发展,要有健全的产业体系作保障。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是“第三空间”打造的核心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农业中的生产要素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引入现代化的要素,包括现代的资金、科技、服务和劳动力等。“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三空间”的规划,通过创意农业的手法,以“第六产业”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传统乡村产业结构,构建乡村全景产业链,实现乡村产业的升级与经济的腾飞。
“第六产业”概念是对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的定义。其实质是乡村全景产业链。这种全景产业链,是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相关联的一系列产业,它构筑了融合三产的复合产业发展模式。全景产业链条的发展,需要创意农业作为技术与理念的指导,需要乡村旅游作为平台,带来人流、物流,带来人气,盘活商气。
“第六产业”极大转变了传统农业单一产业结构的限制,突破了一、二、三产的限制,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带来产业融合的经济乘数效益,它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最佳产业模式,也是“城乡融合第三空间”产业层面的标志。
图1 “城乡融合第三空间”的产业层面
4、“泛博物馆”手法,活化乡土民俗风情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乡土文化,是我国文化之根和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的精神之魂。“城乡融合第三空间”以传承并发扬传统乡土文化为使命。通过“泛博物馆”的手法,活化乡土民俗风情,在发扬中传承乡村文化,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文化的动力。
原生的乡土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是传承多年的文脉积淀,但它们代表着过去的风物传统,并且是静态地散落着,很难对现代都市民众产生吸引力;而“泛博物馆”发展模式是针对文化的展示,并不仅仅通过静态的、展览性的“博物馆”形态把文化推向大众,而是以参与性的休闲游乐和主题娱乐产品形式,形成多个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紧密结合的“泛博物馆”形态。该形态可融合多种游憩方式和商业业态,并衍生多个混合消费的盈利点。其是带动乡村文化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泛博物馆”的实现,需要有文化的底蕴与展现的空间,而乡村的乡土文化与乡野田园环境,正是“泛博物馆”最佳的环境。
可以预见,乡土文化的“泛博物馆”式的发展,将是未来乡村文化的重要复兴模式。
5、创新现代中式民居为理念,建设乡村未来建筑文化遗产
在建筑形态设计上,“第三空间”秉持创造未来建筑遗产的理念,创新现代中式民居建筑。民居以乡土地区的本土建筑为借鉴原型,融入我国建筑文化的精华元素,适当添加现代建筑符号,凸显本土文化,创新设计出“田园民居”,突出当地的“新本土主义民居”品牌。民居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作为建筑的“三观”属性上,即时空观、自然观和文化观。
图2 乡村旅游建筑设计的“三观”
6、新田园主义为理念,使乡村生活成为“心灵的栖息地”
“城乡第三空间”的建设,最终要以人居为目标。在建设中,以新田园主义为理念,突出“原乡”的概念,“原乡”既是对田园生态、田园景致的向往,也是对健康生活与质朴生态的追求,更是对农耕文化与心灵港湾精神的回溯。乡村旅游空间的建设,应立足生态化的造景与土地整改,设计具有浓郁田园风情的民居、庄园,落地田园人居建设;同时还应考虑引进古今中外的传统“庄园文化”与低碳节能技术。通过构筑“原乡”庄园,实践田园休闲度假与养生人居的新典范,为城乡融合区域提供“最原味•最闲适•最绿色”的低碳田园人居与“心灵的栖息地”,开创乡土“田园”生活新纪元。
城乡融合规划的绿维实践
绿维文旅正在编制的某区域城乡融合规划,依据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目标,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为基础,加强对城乡关系变革、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的研判,把握一个机遇(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贯穿一个总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一个主攻方向(缩小城乡差距),认清一个关键(促进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掌握一个突破口(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抓住一个工作着力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最终完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规划》在全面梳理区位、人口、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大,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有待提高,三是土地利用低效的问题。提出“一个定位、两大抓手、三大格局、四大融合、五大层面”的“12345”发展战略:即把握一个定位:“大型城市主城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借助两大抓手:“土地整理”和“城乡融合投融资服务平台”,构建三大格局:城市生态花园环境生态格局、田园新经济产业格局、村集体主导市场运营格局,通过四大融合:城乡配套融合、城乡要素融合、城乡产业融合、城乡空间融合,落实五大层面:整理土地、导入产业、分期投入、政策先行、整村示范。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逐一提升发展,进而促进各要素之间流通,最终形成整体空间上的大融合的发展理念。
《规划》以城乡等值为目标导向,借助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围绕“”一体规划布局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抓好村规划审批改革试点;打造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等重大任务,落实重点项目,从而探索实践中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
规划中选取重点村作为城乡融合的试点村,采用整村开发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负责产业导入、产品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农村低效的土地、闲置的空心房屋、良好的自然环境等资源,引入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通过农旅产业带动的融合产业为突破,从市场运营端出发,以“山居渔乡”为特色,在现有村庄自然环境上,规划特色山水两条环线,形成乡村旅游运营结构,并引入社会主体植入商业业态,形成 “景村一体+乡村新产业+乡村新社区”三大板块结构,实现消费聚集,人流聚集。项目围绕村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以提升村民收益为目标,以集体经济和外来资本为投资开发主体的现代乡村旅游开发和运营模式,加速乡村资源资产化和产业化发展,从而创建全国乡村振兴整村建设的样板。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航天文化助力,研学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发展2021-12-30
- ·绿维文旅:用“三化”原则做好乡村度假旅游开发2021-12-28
- ·绿维文旅:深圳华侨城集团的成长战略分析2021-12-10
- ·绿维文旅:博物馆文创的问题、趋势与解决方案2021-12-07
- ·博物馆盈利利器——超级体验项2021-11-25
- ·燃旅驿站——景区网红化赋能器2021-11-01
- ·冬奥会将至,冰雪旅游迎来破圈红利!2021-10-20
- · 绿维文旅:区域文旅孵化实践!2021-10-13
- ·文旅网红项目同质化如何破局?2021-09-24
- ·沉浸式夜游,让城市的夜晚更“有戏”!2021-09-07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