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中,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家庭离散化、土地荒芜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如何集聚人气、财气,激发乡村经济活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定要上升到产业发展层面。只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作为以乡村为场所,以田园为基地,以庭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农村生活方式为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种植业、交通业、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空心留守离散问题,保障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拥有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是我国“大乡村旅游时代”的元年,近两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数量大、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势能强劲,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金钥匙”。
规划是龙头 田园变公园
振兴乡村,规划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这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城乡融合、整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依照“先谋划再规划后建设,先整体后局部,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有重点、有区别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做到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配套设施完善,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
推行村庄集中选址建房,合理规划功能区域,统一通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处理、垃圾收集、绿化亮化、三线下地等,提供公共服务,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土地。切实避免无序建设和重大浪费,整顿农村乱建乱搭乱拉乱涂乱贴现象,向村民推荐并免费提供建房设计图纸,统一外墙风格、彰显地域建筑风格。在保证农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在产业发展、主题项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净化美化、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创意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谋划,精准施策,促进农业资源景区化,让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推动田园变公园,充分挖掘田园风光,将田园景致按照园林艺术原理组织起来,突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供游人休闲、观赏、娱乐、体验,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让农民实现没有收获也有收益的格局。
产业是基础 产品变商品
振兴乡村,产业为本。乡村旅游根植乡村,与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与“三农”工作紧密相联,是促进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旅游景点的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介,乡村旅游标识标牌地图的绘制,乡村旅游自驾游营地的规划等,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推行“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电商”“旅游+扶贫”“旅游+科技”“旅游+金融”等新业态,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让游客“玩的开心、住的舒心、吃的安心、消费放心”。
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进龙头企业,战略合作者,成立合作社,加快推动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社会化,培育和优化赏花采摘、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创意农业、研学实践、农业科普、自驾露营、水上乐园、渔业垂钓等旅游项目,全面提高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和体验性。要推动产品变商品,支持各地包装推出一批农特产品,通过分级、包装和文化挖掘,开发成地域和文化特色鲜明的伴手礼,转化成旅游商品。强化品牌意识、标准意识,支持各地对粮瓜果油畜禽等土特产品、农业精深加工产品、有机农产品、畜禽加工产品等进行商品注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的价值。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满足旅客对乡村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建立电商服务平台和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搭上农村电商的快车,实现网上畅销随时随处可购包送。
人才是关键 离乡变返乡
振兴乡村,关键在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村庄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的问题格外突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才,让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让农民从中受益得利,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培养大批人才,并带动农民素质整体提升。乡村旅游是“双创”的大舞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引进了大批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到乡村发展,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到乡村创业创新,很多本地大学生也主动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返回家乡投身乡村旅游发展。让许多当年跳出农门的优秀学子从离巢拼搏到归巢返乡,回到农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大展身手。乡村旅游还带动了农村本地人才的成长,培育出一大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对农民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影响和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改变了生活方式,树立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法制观念,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农民是主体 村民变股民
振兴乡村,农民为主。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资本下乡不能代替老乡。始终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拥护者和建设者。乡村振兴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注重提高农民素质的软件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增强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互动式参与的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坚持以增加农民就业收入为目标,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经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利益最大化。将分散的农村多种土地进行整合,将分散的长期闲置资产资金进行捆绑,发挥能力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均摊等作用,以规模化效应解决个体农户不易办到、政府部门不能包办的事情,让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果园、林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以获得投资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形成多元增收的格局,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文化是灵魂 农房变客房
振兴乡村,文化同行。著名学者钱穆说过:“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乡村振兴重要的是乡村文明的复兴,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文化振兴,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注重改善物质环境的硬件建设,更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传承乡土文化。大力弘扬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村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手工制作、风俗礼仪、风土人情挖掘出来,保存下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转化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主题开发、节庆活动、文化展示、网络营销、互动体验、创意创新等形式,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传承和复兴了传统文化,还强化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民宅是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现,将农村闲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挖掘乡间尘封的遗存,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激活农村沉寂的风景,将闲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让闲置废弃资源迸发新活力。通过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基地,为住客提供丰富的田园生活体验,增加产业链、价值链和附加值。同时,让城市人在农村住下来后,把城市的文明和外来的优秀文化带到农村去,推动乡村的民风民俗,充实乡村的文化生活,达到城乡文明双向互动,交融互通。
生态是优势 人居变宜居
振兴乡村,生态优先。“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护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和有效治理,开发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旅游参与者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有利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农村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新鲜、水质更加洁净、食品更加健康,才能吸引游客、留下游客,满足游客在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民俗生活的过程中,走进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感需求,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乡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组织是保障 自治变善治
振兴乡村,党建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点要落实“书记抓、抓书记”,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各地要出台政策激励文件支持农村,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干部配置、要素配置、财政投入、公共服务、奖励扶持、土地指标、金融信贷等政策向农村倾斜,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社团组织+”的形式,发挥集体力量作用,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家家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温州乡村振兴半年答卷2018-09-06
- ·打造特色小镇要抓住两个先决条件:特色与产业2018-09-06
- ·四川:落地落实 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2018-09-05
- · 山西:投入90多亿元支持乡村振兴2018-09-05
-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018-09-05
- ·深化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升级2018-09-05
- ·广西规范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管理2018-09-05
- ·发改委等三部门签署谅解备忘录 60亿美元支持乡村振兴2018-09-05
- ·福州市政协助推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协同发展2018-09-04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