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归田园———一个世界级生态岛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今年的热词。
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其未来的乡村发展图景同样令人瞩目。而在上海众多郊区乡村中,崇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如何平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如何正确认识席卷全球的共享经济热潮,吸引青年创意人才回归、共建幸福家园?如何把握好2021年中国花博会召开的机遇,提升乡村活力?
在崇明,有一群人正积极思考并探索着这些课题。他们之中有来自国内外的大学生,有离乡又返乡的崇明青年,有扎根田地间几十年的教授,还有长期关注崇明发展的学者……今年暑期,记者来到崇明,聆听他们的“头脑风暴”。
【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从一场比赛开始】
成片的农田,笔直的绿树,质朴的民居,静谧的乡间小道……李曦来觉得眼前的景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空气里那股与幼时记忆中一样让人安心,属于阳光和泥土的味道。而陌生,来源于分离。
虽是“崇三代”,但李曦来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崇明。出生于崇明东风农场的母亲在青年时期前往上海市区求学、工作、成家,扎根后把外祖父母也接了过去。在李曦来的印象中,小时候家人还会一起回崇明住上几天,但渐渐地,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一家人的日子与老宅和岛屿渐行渐远。
而这一次,把李曦来带回崇明的是“乡村振兴”。
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吸引着无数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目光。在上海,如何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亦是各区目前着力探求的重要问题。
今年暑期,由复旦大学、崇明区人民政府和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18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把会场搬到了崇明乡间,让来自44个国家的青年汇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乡村是否正在离人们越来越远?相比城市,乡村又有着怎样的特质和可能性,潜藏着发展与振兴的活力空间?依托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大局,创建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如何挖掘乡村吸引力,让更多的人回归田园?
通过对当地生态、工业、居住的田野调查和实地寻访,通过资料查阅和一轮轮“头脑风暴”,李曦来和她的伙伴们试图找到可能的解答方案。与此同时,那些在崇明默默扎根数年乃至几十年的“农二代”、“新崇明人”们,也在寻找着自己心中的答案。
【创新是旅游的灵魂,乡村不意味着落后】
向东还是向西?这是个问题。
李曦来的队友、同样来自复旦大学的彭博和向晨注意到,聊起“远离城市的喧嚣”时,身边的同学、朋友常常计划前往苏浙一带的古镇和乡村游玩,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美食。相比之下,一些观鸟、观星爱好者们前往崇明东滩湿地的生态科普之旅,反倒显得“小众”。
有着优质生态环境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崇明,为何没有想象中热闹?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席建超的观察,一般风景区巨大的人流、车流所带来的“热闹”景象没有出现在崇明,是因为崇明所追求的并不是那样的“热闹”。“上海对崇明生态岛的规划建设理念非常具有前瞻性。甘愿‘做减法’,明确可为与不可为,这是很有勇气的。”席建超说。
今年4月9日,崇明获得了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资格。当月,《崇明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式发布,确立了崇明将围绕“世界级生态旅游岛”和“国际大都市近郊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愿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在席建超看来,这样的转变与整个上海的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有利于发挥崇明的优势。“人们在崇明看花、看海、看湿地,这种以环境为载体的无景点式旅游和一些景区不同,更注重文化创意的串联和相关服务功能的配套,形成一套旅游者能够认同并接受的价值链。”席建超说,“崇明的乡村振兴,打造的是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世界级生态产品和服务。”
若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崇明就是一个远郊。结合长江流域和沿海大通道看,崇明则是一个中枢。长三角正好是一个C型,崇明在中间,不仅是地理位置,未来崇明也将是整个长三角的绿肺、生态涵养地。
不过,好的产品仍需要好的包装。在前往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崇明学宫和崇明规划展示馆进行了文化参访之后,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的一支世界团队敏锐地注意到,缺乏互动与趣味性的宣传与推介模式,阻隔了许多人对崇明之美的认知。
创新是旅游的灵魂,乡村不意味着落后。为此,团队成员构思了“身在此乡中”项目,提出在岛内建设虚拟现实系统,以VR眼镜为载体、增强旅游体验,让互联网的“翅膀”带人们遨游这片乐土。
事实上,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的迈进,正是崇明近年来探索的课题。从去年开始,崇明区旅游局便依托崇明旅游官方微信,进行了“趣游崇明”服务交互应用平台的开发。现在,“趣游崇明”平台1.0版本已启动上线。按照平台的建设规划,三年内将逐步升级,实现景点语音解说、实景AR体验、趣游一卡通、聚合支付等功能,让旅游者“一部手机畅游崇明”。
【发展民宿旅游,核心在于人】
入住经过岁月沉淀的老宅,在开敞的民宿院落空间与三五好友共饮一盅崇明老白酒,在星空下畅谈人生……这是这一批深入崇明乡间的世界青年对乡村诗意生活的畅想。在向化镇,刘庆将这变成了现实。
刘庆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和岛内很多人一样,他外出求学、工作、定居,不断向外探寻着广阔的天地。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觉,承载着童年美好记忆的家园变得面目模糊起来。在蓝天白云绿树的映照下,村子里那一间间少有人居住的房屋仍立在那里,却早已不复父辈们建造时的体面。刘庆觉得既难过又惆怅。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运用所长为哺育自己成长的乡村做些什么———既要让老宅焕发新生,又能让人得到休憩与成长,那就做民宿。2014年起,从事平面设计多年的刘庆自己设计、自己找施工队,开始了每周末开车往返于市区和崇明的生活,一寸寸地“打磨”心目中的“民宿家”。
一栋改完,再开始第二栋;自家的院子做出了口碑,再租下邻居的院子勾勒新的图景。对于民宿3-5年的盈利周期,刘庆从一开始就看得很开。“因为是自己的宅子,没有房租的压力,我可以慢慢做,做得精一些。”
近几年,随着岛上民宿潮持续升温,民宿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也愈发明朗,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崇明“农二代”纷纷找到了刘庆,来到这个向化镇“新地标”民宿,里里外外地观摩学习。接待的人多了,听到了大家各自的愿景和遇到的困难,刘庆觉得,不妨“抱团前行,共享资源,减少风险,互帮互助。”
2016年,崇明民宿协会成立,刘庆成为会长。“我们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欢迎有志于参与崇明民宿产业的人入群交流。”刘庆说。
“发展民宿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核心在于人。”席建超表示,根据目前的调研发现,崇明一些乡镇,60后、70后早已出走,80后、90后不愿回归,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比较严重。“离开了作为乡村文化继承者和发扬者的人,乡村振兴显然无从谈起,乡村旅游价值链的塑造也缺乏服务者和创造者。”因此,像刘庆这样离乡又返乡的崇明人正是崇明未来发展所需要吸引的“靠得住”的人。
不过,若是光有情怀而缺乏规范,依然会让人觉得“少了口气”。经过各方面的协调,崇明区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了《崇明生态民宿等级评定标准》和等级评定办法,确立了崇明民宿以“生态”为首要标准,主打“品质”、“品味”、“品牌”的住宿体验。
对此,刘庆和他的同道们既欣慰又兴奋,“我们能感受到崇明区委、区政府对这个新兴产业的热情和开放的态度。生态崇明,未来可期。”
【崇明不必成为,摩登的“新上海”】
“在意大利,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南部的那不勒斯并不期望成为罗马,乡村也不会照搬城市的发展路径。”谈起这个生态岛的乡村振兴,意大利学生克劳迪奥·邦维诺认真地说,“崇明不必成为摩登的‘新上海’。”
依托城市资源但不复制城市模式的理念,同样体现在崇明民宿规范之中。《崇明生态民宿等级评定标准》中提到,崇明的生态民宿要有崇明特色,“包括有自己的特色菜肴;配有农业种植区域,能提供相应的农事体验活动;或者提供自行车、徒步、球类、游泳等体育休闲活动;或者提供陶艺、雕刻、绘画等艺术品制作体验活动”。
没有承包农田,但刘庆依然把生态民宿的“过夜经济”做得有声有色———来过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专业的老师带着做瑜伽。
相比于增加客房,刘庆认为,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才是更恰当的空间利用方式。铺上日式地垫,焚上几支香,院里西楼的二层便成为量身定制的瑜伽室,为爱好者们提供了乡村生活的放松选择。
在刘庆看来,崇明这种非典型海岛度假区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让有个性的民宿主人为来者提供有个性的生活方式。今后,他计划做一个串联者,把那些愿意从事生活美学的专家、匠人吸引过来,“期待在崇明看到更多充满生命力的跨界火花,以新的人文价值滋养乡村。”
绿华镇位于崇明岛西侧,扎根在那里的“花卷妈妈”朱晓欢也格外关注崇明生态旅游发展的“官方发布”。虽然有过艰难和忐忑,但如今,她很自信:这几年努力的方向没有错。
也是在2014年,身为高级营养师的朱晓欢“升级”成为一名母亲。带着关注大地、关注农业、关注食物的理想,她放弃了从事5年的食品相关工作,和丈夫一起来到绿华镇,租下约8000平方米地,打造自己的生态农场。“春天赏花踏青看农人春播,夏天在田埂戏水捉蟹,秋天在稻田里奔跑野餐,冬天围着火锅吃羊肉喝米酒”便是她对于这个亲子农场生活的描绘。
田间地头的独特体验,当天收获、当天食用的放心与安心,“接地气”的民宿小屋……这一对80后“新农人”的农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和刘庆一样,朱晓欢也将人文价值视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氛围营造的必要条件。今年夏天,她和朋友一起前往安徽省黟县碧山村“乡村游学”,见到“造了117座徽派房子的电影布景大叔”和“用一个冬天与染缸‘对话’的川妹子”。
在公众号上,她这样写下此番的感悟:“生活在村庄里的人,或当地,或渐渐成了当地,或离开,又或新来。他们活跃着乡村,改变着乡村,这也正是乡村振兴的使命。此行‘触到生活,遇见人’。”
席建超表示,青年力量的集中“爆发”背后,体现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再认识。过去人们谈民宿,其实指的就是“农家乐”,农民负责提供食宿,游客浅层次地体验一把所谓的乡村生活就走。一来一回,积累不起情谊,也留不下文化。
但现在,崇明全域旅游建设带动了本地生态民宿和开心农场的“绽放”。除了像刘庆家的“高配版”民宿红火之外,如位于庙镇的香朵开心农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等3.0版的开心农场,也将“一个能够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稻田边上喝咖啡的地方”作为招牌,走起了体验式消费与休闲娱乐、科普、度假相结合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生态”,不是“修修路、种种树”】
向晨和同组的韩国同学、墨西哥同学都没想到,前一分钟还在“田间课堂”里讲解“稻虾鳖蛙共生”生态链的老师,后一分钟就带着大家来到教室外的水塘边,当场用一个篮子“变戏法”似的捞上了几只张牙舞爪的小龙虾。当案例如此生动地呈现在面前,一众同学的热情都被激发,围着老师问个不停。
这个“捞虾捉鳖”的人叫沈竑。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的他,身上同时带着农人的淳朴与学者的儒雅。从研究河蟹育苗和蟹种培育,到成功探索“稻虾鳖蛙共生”模式,生产出“虾恋米”“稻香鳖”“禾偕虾”等生态农产品,在崇明土地上深耕20年的沈竑用自己的勤劳和执着阐释着生态农业的价值,改变着人们的误区。
过去,曾有人片面地认为,发展“生态”就是“修修路、种种树”。但沈竑不那么想。长期吃住在这片土地上,沈竑深知崇明的生态优势。“在崇明谈乡村振兴,首先要谈的就是农业。”沈竑说,“我们不能因为贪图省事就这么浪费环境的优势,在这里生产绿色农产品,既关乎农民的幸福生活,也造福了上海和其他城市里的消费者。”
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农田种水稻,稻下养甲鱼、小龙虾、牛蛙、黄鳝;好好的地不种庄稼种苜蓿“养地”,新长出来的蚕豆不收当“绿肥”。沈竑所坚持的高标准生态养殖,成本也高,有机米、生态水产品卖得不便宜。曾有农户为沈竑担忧,这么做,能成功吗?
创新的成果,最终令人欣喜。原来,沈竑为自己设计的先进种养模式开辟了先进的销售模式———“田间超市”,让市民在参观现代农业过程中,放心地把菜篮子交给农场。这种销售模式不但吸引到了大批忠实会员,还将土地的价值提高了一大截,成为农旅结合的典范。2011年,“禾偕水产生态园”成功打造,这个由农学博士们打理的生态园又多了一个身份———崇明本地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如今,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在崇明的各个角落吹响。一方面,崇明区政府牵头,率先在稻米产业寻求突破,推动从“售谷”到“售米”的升级,对接“盒马生鲜”、“天天果园”、华联超市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营销。今年,崇明还主动对标世界最高标准,在全区划定5家约1万亩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实施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生产模式,制定了“两无化”生产的崇明标准。另一方面,如刘庆和朱晓欢这样的“个体户”,或是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或是联合身边的农户发展品牌联盟,也都试图通过每家每户餐桌上都离不开的农产品勾连乡村与城市的情谊,让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变化惠及身边更多人。
2021年,我国花卉领域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花事盛会———花博会将在崇明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人员和游客将踏上崇明三岛,领略“海上花岛”的风采。而迎接他们的,将是绚烂花海与更广阔包容的乡村之美。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乡村振兴战略 | 组织振兴的四大路径2018-08-20
- ·休闲农业如何开发规划?看这里就够了!2018-08-15
- ·美丽乡村经济新动能:"万村景区化"的浙江样板2018-08-10
- ·张孝德等: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新思维2018-08-07
- ·开发乡村资源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08-02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合理途径2018-08-02
- ·乡村振兴战略细化政策正在酝酿 后期政策望密集落地2018-07-12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打好乡村振兴首仗!2018-07-11
- ·乡村振兴进行时——各地在行动!2018-07-11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