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22日至24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由省文化厅负责的“海上丝绸之路及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展览亮相峰会,呈现福建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其中,数字非遗体验板块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新媒体语境下,我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非遗数字化保护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新的方式加以保存,新的需求加以利用。我省有高度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省文化厅相应建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开展数字化工程,加固非遗保护。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自2015年至今,我省完成了2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采集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客家土楼、妈祖信俗、福州评话、南音等类目共计3000余条影像和文字资料,并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的手段,以“听得见的非遗”“带得走的非遗”“学得来的非遗”三种简单、贴近生活的数字化方式,展示非遗、讲好非遗故事。
听得到的非遗,即对非遗项目进行声音采集。现在,我省已将南音、闽剧、梨园戏等40项非遗项目建设声音数据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关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公众微信号,读者只要发送想了解的项目名称,便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倾听非遗项目介绍及传承人的口述或表演。
带得走的非遗,即通过扫描AR(增强现实技术)卡片、AR电子书,将非遗展品三维立体地呈现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欣赏非遗精品、了解非遗故事。目前,已经完成的AR非遗项目包括: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寿山石雕、惠安木雕技艺、福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
学得来的非遗,即以VR(虚拟现实技术)全景为基本形式,沉浸式、立体化地展示非遗项目。人们只需要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在传承人的工作室中体验非遗,跟着学习非遗的技艺。记者了解到,已完成制作的“农民漆画”VR,是农民画和漆画两个非遗项目的数字化结合。初学者通过VR视频的教学,可通过操控手柄来体验制作一幅农民漆画的全过程。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文化部: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当代生活2016-06-06
- ·“申遗”成功意味着保护责任加重2015-07-20
- ·第五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9月11日将在成都举行2015-07-20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