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线上发布会”。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结合全年旅游经济形势的思考和建议进行分享。
戴斌表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度市场化的旅游业是减收最大的行业之一。由于疫情还没有结束,目前还无法做出旅游市场减收和行业亏损的确切统计,所以,不可以把停止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和关闭旅游景区,简单等同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全面停滞。统计、测算和评估需要专业团队、基础数据、科学方法和计量模型,既不能视而不见疫情对旅游经济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夸大损失甚至以带节奏的标题引起市场恐慌。
戴斌认为,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消费存在筑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引导旅游经济发展的产业基本面没有消失,旅游业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的动能正在集聚。政策托底效应显现,旅游市场主体正在展开行业互助和企业自救。基于对政策面、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综合研判,中国旅游研究院并不认为2020年旅游经济过于悲观,基准预期继续偏于相对乐观。文化和旅游系统应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完善旅游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坚持推动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一、蔓延性恐慌正在散去,旅游业信心开始积聚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面向城乡居民的专项调研表明:多数受访者判断疫情“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但总体可控”;71.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过去后尽快外出旅游。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取消的旅行计划,会在更美时成行。江西、湖南、广东、河南、广西、福建、安徽、内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受访者疫后出游意愿更为迫切,多数受访者的出行主要受时间因素制约。
对此,戴斌认为,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消费存在筑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
中国旅游研究院面向旅游供给侧的专项调研表明:受访企业家和经理人员对全年旅游业的总体预期从半个月前的悲观为主,开始转向相对悲观和相对乐观。受访者中的54%认为风险可控能度过难关,24%认为风险因企业能力而异,21%则认为风险加大、倒闭企业增多。半数受访者判断疫情将拉低全年旅游经济总量十个百分点,但是旅游业仍将继续领跑宏观经济。业界对国内市场信心更足,26%认为疫后会迅速恢复,66%认为会延迟1-3个月恢复。70%表示疫情结束后即全力开展市场促销,全面恢复生产经营。
事实上,随着发改、财政、金融、商务、文化和旅游等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具体政策效应的显现,旅游企业开始从初期的极度悲观和看不到未来的恐惧中缓过劲来,信心得以重新积聚,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救和互助行动。从近期业界舆情上看,越来越多的旅游集团、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不再一味焦虑,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出手救助,而是本着“企业自救、行业互助、政府托底”的理念,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对此,戴斌认为,引导旅游经济发展的产业基本面没有消失,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的动能正在集聚。
与此同时,基于对政策面、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综合研判,中国旅游研究院并不认为2020年旅游经济过于悲观,基准预期继续偏于相对乐观。
二、政策托底效应显现,旅游市场主体展开行业互助和企业自救
疫情发生后,中央政府和发改、工信、商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国务院常务会在上周推出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让市场主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专班,多次研究部署防控疫情、托底旅游企业和导游等一线员工的政策,及时高效地推进部委间的政策协调,对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专业指导也在持续进行中。在协会、商会的倡议和旅游集团的推动下,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也在展开行业互助行动。各级地方政府也从税收减免、奖励补贴、债务展期、扩大投资、复工复产等方面,加强了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支持力度等惠及旅游企业的工作。
对此,戴斌认为,由于目前还是处于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层面看,全面放开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开放城乡旅游空间的条件尚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
游客满意度高不高?旅游企业效益好不好?旅游产业发展后劲足不足?无论有没有这次疫情,这三项指标都是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所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积极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动能,向研发和创新要效益。
戴斌表示,防控疫情是阶段性的工作,全年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还是回到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的工作部署上来,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如果出现3月底4月初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的乐观情境,就不宜下调年初制订的引导性指标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指标。相反,为确保旅游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和任务,还要调高2个点以上的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预期。为此,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释放避暑旅游、冰雪旅游、夜间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行业还应深入贯彻中央十九届四中会会精神,结合文化和旅游系统疫后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新时期的综合执法机制,通过创新包容式监管和容错性促进的制度,坚持完善旅游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推动国内旅游,坚持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不动摇,以重组国家旅游推广组织为抓手,以签证便利化为突破口,推动国家旅游形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而实现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绿维综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旅游报内容编辑整理
封图来源摄图网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