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及体系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以旅游带动下的泛旅游产业集群为产业基础,由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推动的城镇化过程。旅游在消费带动、产业带动、价值提升、生态效应、幸福价值效应等方面的一些特性,决定了其引导的城镇化在城乡融合、生态环境、解决就业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在解决城镇化的社会问题方面,给出了比较高效的解决方案。
绿维文旅认为,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包括现有大型城市的扩张与升级、中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产城一体化项目开发与非建制性旅游城镇化、新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包含了四大模式,形成了七大体系。
一、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创建新城,也包括老城市的扩张升级。从城镇体系结构的分层提升与建设上进行细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包括现有大型城市的扩张与升级、中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产城一体化项目开发与非建制性旅游城镇化、新农村社区建设等四大方面,这四个层次有着不同的模式与机理。
1、城市旅游化模式
这里的城市是指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型、大型及中型城市,其本身就是客源地,很多也是目的地。通过旅游吸引力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品牌与城市服务产业发展空间。
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主要是包括城市景区开发、新型城市休闲中心建设、旧城改造休闲街区化发展,休闲卫星城组团化建设,环城游憩带城乡统筹开发这五种方式。
从城市发展的总体架构看,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乡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基础上,形成了城市休闲中心、城市休闲街区、休闲卫星城、环城游憩带等组成的系统发展结构。
旧城改造出休闲区,新城建设出休闲区,城市从摊大饼,转化成为绿色覆盖、休闲组团发展的花园城市。其中,通过休闲卫星城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形成中心区居民外迁,同时进行旧城改造,形成新的组团,并通过城市绿化改善环境,形成花园城市、组团城市,从而形成大中型城市内部提升及向外扩张,这是大型城市升级的最佳路径之一。详见下图。
旅游引导的大中型城市结构
2、旅游城镇建设模式
小型地级市、县级的中心镇和建制镇,带动性相对于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可以走特色旅游城镇化之路,这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镇化模式。
对于本身就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中小城镇:
- 可依托自然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滨海城镇、滨河城镇、滨湖城镇、冬季度假城镇、夏季度假城镇、温泉城镇、滑雪城镇等特色城镇;
- 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民俗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创意文化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
- 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
- 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可以打造酒城、玉城、家具城。
对于一些没有这么强劲吸引核的小城镇,需要挖掘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寻找泛旅游产业发展的契机,推进旅游城镇化。并非所有城镇化都必须进行旅游化,但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旅游化手法,可以使城镇化获得更好的效果。
3、旅游综合体模式
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型城镇化形态,既不是传统的旅游景区,又不是纯粹的住宅社区,也不是建制型城镇,更不是新型农村社区,而是基于城乡之间,如城市郊区、乡村地区、大景区外围区域等,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与土地空间的地块,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通过旅游的“搬运效应”,将城市的旅游消费力搬运到开发地块,从而带动该地块的土地综合开发,实现泛旅游产业聚集、旅游人口聚集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旅游休闲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聚落。
旅游综合体以泛旅游产业的整合为根本支撑、以休闲化消费的聚集为核心动力、以设施和配套的配置为重要基础、以服务和管理的创新为基本保障,已经成为广大适宜区域实施就地城镇化的主流模式之一。
4、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
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是旅游引导的就地城镇化的最普及的模式之一。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社区发展,是这一模式的主要路径。
旅游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良好的产业推进价值,主要是使农民找到产业转化依托的同时,可以把生活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就地发展产业。
二、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体系
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形成了城镇向田园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批非建制城镇化结构发展起来,以旅游综合体、旅游新农村社区为依托,形成了新型的、更加完善的城镇化体系。
1、旅游中心城市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大多数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客源地,还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它们以旅游聚集作用为特征,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与多功能性,内部居民的出游力与休闲需求较强,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大中型城市对外输出旅游者、消费者,凭借其休闲、娱乐、度假、居住等需求,形成泛旅游产业支撑,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另一方面,大中型城市的多种功能及配套设施,能够吸收外地游客,形成旅游集散。
中心城市的旅游发展中,通过商务游憩区(RBD),休闲商务、会展区,休闲商街的建设,作为城市文化集中表现的载体,具有生态性、景观性、休闲性等特点,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城市公园、郊野休闲公园、主题乐园等城市配套,既是为市民服务的重要公共设施,也承担表现城市文化、增强旅游者体验双重功能。
2、休闲卫星城
卫星城和中心镇在城市体系中是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外围城市。
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给城市体系中的卫星城及中心镇带来发展机遇。由于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等条件,大城市周边的休闲卫星城及中心镇,成为了出游率较高的城市居民周末或小长假休闲的第一选择。
3、旅游小城
依托于县级城市的中心镇,形成旅游休闲小城的基础非常好。
多年来,县域旅游发展,塑造了一批旅游小城、休闲小城,如丽江、武夷山市等,都是旅游目的地经典小城。
4、旅游小镇
旅游小镇的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与产业联系极为密切。
旅游小镇的发展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划以及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增加人口承载力,带动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5、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是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的土地综合开发。
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产业园区为核心,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重要功能构建,整体形成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
这种模式是非建制型城镇化,但属于城市架构的重要方面。
6、旅游休闲度假区
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形成游客聚集,从而使这些景区、度假区内部和周边原本是自然景观的地方聚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原本居住的农民变成旅游从业人员。
同时,随着旅游进一步开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等等城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聚集,从而形成了旅游区城镇化。
7、旅游新农村社区
新农村社区以及大城市郊区旅游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村庄依托旅游,特别是旅游接待村落,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从而把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农业转化为服务业、村庄也转化为城镇化的社区。
通过旅游进行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就业的解决,进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的改造升级,以此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
封图来源摄图网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陆晓杰:文旅融合,助力城市更新 精彩蝶变2024-01-09
- ·年终总结:文旅大咖谈2024年文旅发展趋势2024-01-03
- ·绿维文旅:乡村旅游创新提升的四大重点2022-03-18
- ·游客服务中心4.0时代,如何实现特色提升?2022-03-17
- ·以市场为导向的景区提升“七法”2022-03-14
- · 绿维文旅: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报、评、管!2022-03-07
- ·九大路径推进文旅消费供给“新改革”2022-02-24
- ·四大维度解析游客服务中心创新设计2022-02-17
- ·冬奥元素火热,冰雪旅游“燃”起来还要这样做2022-02-11
- ·从“破圈”的“冰墩墩”看文旅IP必备三要素2022-02-10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