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俱乐部举办的“徽文化的历史传承”,队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都体现了徽文化的哪些特点?
2010年10月30日,浙商俱乐部联合娑尚会共同举办主题为“徽文化的历史传承”沙龙活动。这次活动主要从风水、三雕、建筑等领域展示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徽文化之风水:西递老祖宗对自然环境十分尊重,强调“天人合一”,整个村落总体环境的要求是:前有朝山,后倚龙脉,有似龙凤狮象形之山峰把守水口、河流,有象玉带般的溪水延绵流向全村。西递古民居的大门,大都朝者东、西、北三个方向,即是有些房屋因受地基局限,不得不朝南开设大门,也得设法偏一偏,宁可开成一扇斜门。这样做,民间有多种传说:一是,封建社会有尊卑之分。宫殿、庙宇都朝正南,帝王座位也是座北朝南,叫做“南面称尊”。民间造房,都得偏东或偏西一些,免得犯“讳”而获罪;二是按照风水论“ 巽山乾向”的说法,巽为东南,乾为西北,就是说好的住房应该是坐东南朝西北;三是古徽州在建房中有许多禁忌。黟县自古流传着“商”家门不宜南向的说法。针对这种封建社会风水门向等理论,西递村“西园”的原来主人胡星阁却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他为人豁达,洞悉世风,曾任道光年间的河南开封知府官封正四品中宪大夫。他认为坐房选址用不着说东道西,择选门向;儿女婚嫁,用不着排八字,选属相,择时辰选吉日。自己认为想做就做,而且事事顺利,百无禁忌,故在自家门口用黟县大理石雕刻了“百可园”三个大字并作为眉刻题额嵌在墙上,留存至今。
徽文化之三雕: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派建筑: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颇多并创造了许多流派,而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其中徽派建筑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