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漫步――倾听流传着世代耕读的传说
一场秋雨过后,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我来到你的身边,从此你便永远地印在我的心底,似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浮云,如那轻浮吹面的晚风,流失的岁月辗转成了一段深深铭记的回忆,轻轻地诉说着那流传古老世代耕读的传说。
摄影/a_song_
风景秀丽的颐和园,景色怡人的西堤素有北国的江南之美称。如果说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长廊尽显颐和园的皇家园林气派。那么西堤便是颐和园的后花园,它幽静、清新、秀美。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西堤是鲜为人知的地方,所以这里的游客并不太多。少了许多拥挤和喧闹,闲庭信步于其间倒也显得十分悠然。美丽的西堤风景如画,秋高气爽漫步于西堤上,伴着粼粼的湖光,秋风轻拂垂柳,望着那赏心悦目的翠绿,心情无比舒畅。
从西堤景观简介中得知,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沿堤遍植桃柳桑园,春来柳绿桃红、芳草芊绵;夏季松柏葱茏,荷花满塘;深秋霜叶丹红、层林尽染;寒冬松栌擎雪、冰溪如晶,具有经典“北国江南”之美。是京城唯一一处不用受舟船劳累之苦,便能领略江南美景的好地方。西堤上仿苏堤而建的六座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桥亭,在绿树的遮掩下,倒映于碧波之中。行走在其间仿佛是步入了人间仙境。坐在气派的“景明楼”廊子里小憩,观赏着颐和园的湖光山色,遥望玉泉山的古塔,实乃十分惬意。遗憾的是事过迁境,西山脚下的稻熟滚滚的田园美景一去不复返了。
摄影/a_song_
长长的西堤上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垂柳满堤、古桑沧桑。 柳枝垂挂在波光粼粼的湖畔上,随风摇曳、婀娜多姿。西堤的柳树群种中,生长着19棵乾隆年间种植的古柳,它是北京地区年代最久,遗存数量最多的古柳群落。它们历经百年的沧桑,在不断的洗劫和灾难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傲然挺立在西堤岸上。
颐和园内的耕织图是一组模拟田园风光的景区。耕织是封建时代两种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历代画家都很重视这一题材。据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铸铜牛沉于水底防范水患。唐代以后,改为将铜牛置于岸上。昆明湖北岸的铜牛也是出于相同目的。传说铜牛是牛郎,西堤风桥则住着织女,两人以“天河”(昆明湖)相隔。代表织女的就是西堤的耕织图和机织房。新恢复的西堤园林耕织图使颐和园的景观更为完整。景区主要由澄鲜堂、延赏斋、蚕神庙、《耕织图》石刻长廊等现代恢复的清漪园时代建筑、内部陈设以及自然景观环境组成。耕织图景观折射出250多年来中国荣辱盛衰的历史。让我们漫步在西堤上静静地倾听那流传世代耕读的传说。
摄影/ a_song_
颐和园 简介: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于198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a_song_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文章来源:地理论坛 原文链接 原文作者:瑞木鸿鸟 实习编辑:欧阳宇)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