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主义理念下的田园城市
规律与模式
一、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模式
城市化建设,一般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及文化领域的嬗变四大层面。
(一)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城市化发展有着一般的规律性。总结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城市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S型”曲线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初期、中期与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
初期阶段(30%以下)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
中期阶段(30%―70%)由于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稳定阶段(70%―90%)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主要表现为城镇内部的职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化发展的模式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和模式。在城市化到一定阶段后,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伴随而生,进而演化出现代城市发展的完整序列。
在这一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典型的城市建设模式相应成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的“摊大饼”为代表的“城市蔓延”模式和以欧洲的“撒芝麻”为代表的“城镇成长”模式。两种模式助推了各自城市的发展成就,而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却不相同。
1.城市蔓延发展模式
城市蔓延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具体特征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在大片农田或绿地上建设一座座新市镇和社区,吸引大规模城市移民来居住、生活和工作。
摊大饼模式发展迅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负面危害也很大,严重破坏了地区的集体历史记忆、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城市成长发展模式
城市增长发展模式,以欧洲为代表。主要特征为:以乡村为中心,通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吸引城市人来居住、生活和工作,并把农业生产留在田间,从而为自己留下集体的历史记忆,包括村庄的用地规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美国模式是高效的,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果也是惨重的,空气和水资源严重污染、能源短缺、交通堵塞、生态恶化等。相对来说,欧洲较好地协调了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但是也面临如何利用环境来重整区域经济的问题。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成就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成就显著――城镇化率从20%到40%只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多,增速居世界首位。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历程(1949-2005)统计如下表。
对城市化的逐年统计数据基础上,梳理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具体如下图所示。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已突破50%。这表明,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城镇化方向将发生转变,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将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
(二)我国城市化问题
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层面,中国主要采用美国模式。具体表现,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市化虚高;在空间上建设布局出现无序乃至失控。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主要城市问题表现如下:
1.城市无序扩张
我国“冒进式”城镇化和无序扩张的趋势较为严重。很多新城新区的建设,存在盲目开发、违背规划、不考虑运行服务等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三个阶段存在管理脱节。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现象,带来了难以纠正的损失,过度消耗有限的社会资源与财富。
2.良好环境消失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塑料取代了裸露的土地和潮气,乡野中肥沃农田、小河流、小湖泊、小溪、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正在逐步被蚕食。而遍布城市的街头绿地,就像一座座孤岛与区域环境割裂。
这使得,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景观和乡土气味,带来的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环境的恶化。
3.不宜居的尺度
由于城市蔓延迅猛,土地有限,所以惜土如金、见缝插房,舍不得拿出土地搞环境绿化和公用设施建设,这种情况在城市中心区的黄金地带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城市绿地太少,“绿意”不浓,缺乏现代气息;另一方面,公用设施太少,服务功能不健全,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环境,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4.建设风格的同质
城市建设无自我的核心文脉,城市风格同质化严重。在功能板块、产业布局、建筑形式、文化形象等层面上,求全、求大现象凸显,反倒丢失传承已久的文化肌理,缺少鲜明的“城市灵魂”。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城市文化名片,做到历史风貌与现代文明和谐统一,依然是摆在我市城市建设面前的课题。
5.城市品质的滞后
城市品质是在光亮鲜明的城市建筑外壳下的城市原真形态,是城市建设中的软件层面。城市品质是一个城市整体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它一方面反映出城市居民的文化及素质状态,同时也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与否。我国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硬件豪华、软件落后的问题。
在长期扩张建设、资金不足、规划与建设缺少对接、重硬件轻文化工程等系列不良举措下,如何提升城市的品质,是摆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面前的新课题。
总之,中国的城镇化同样在带来了财富的时候,引发了“经济失调、社会失序、文化失衡”等问题,这要求我国在总结既有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三、可持续城市模式三大特征
立足中华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国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模式,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中国需要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蔓延模式)基础上的生态文明(生长模式)与信息文明(智慧科技)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
(一)工业文明特征
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传统城市立市之本,也是一般城市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需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我们的中心城市和新城还需要走美国模式的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并且,大城市是财富和产业集聚的中心,它能为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有了工作才能保证他们过上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二)生态文明特征
生态文明是实现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使得我们需要发展循环、低碳等生态化产业,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之路。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指向于自然,而是包括三大层面――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
环境生态层面,需要构建包括无垠田野、山川和牧场,小河、绿地、湖泊等自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健康、安全、品质的城市微气候。
而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需要发展出生态化的产业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社会制度,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经济与政治的健康运行。
(三)信息文明特征
信息文明,是城市现代化及走向后现代化的必要支撑。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3G在全国使用,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已经开启,未来10年作为一种城市的竞争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IBM推出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如当年推出电子商务引发全球商业革命一样,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城市的普遍应用,也将带来一场城市发展的新革命。
解读“明日的田园城市”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平衡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可持续城市也要求三者的平衡。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真正与这种理念契合的是100年前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一、田园城市的特征
霍华德从社会的进化与改革角度,提出把“城市的优点和乡村的优点有效结合,由此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从而实现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田园城市特征
二、田园城市的规划
霍华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两种城市空间结构。其一,是 “一个中心、四个圈层”的田园城市结构;其二是建立在快速交通体系基础上的田园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城市空间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出田园城市的五大功能板块。
田园城市的功能布局
虽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今天对于我们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市还是具有非常大的战略价值的。
我国城市建设的最适宜之路
三、新田园主义为理念的现代田园城市――我国城市建设的最适宜之路
在经历了西方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同样问题后,我们先后借鉴西方,提出了包括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等一系列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形态。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不论是从纵向人类城市发展史的角度,还是相比于横向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世界第一,这更要求我们创造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及经济现状,现代田园城市,将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适宜的发展之路。
(一)新田园主义下的现代田园城市特征
现代田园城市,是以新田园主义为理念,立足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构建的面向于新世界、更加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形态。它有四大发展目标――构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环境保护和政府管理”。
1.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经济的总量、经济的结构与生产关系层面。
在经济总量上,要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创造适合于不同经济部门和经营规模进入的产业环境;
经济结构上,要构建现代产业链条。重点是要保护农业经济,因为它不仅在经济上不可或缺,同时在环境和景观保护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生产关系上,要创造适合于不同教育背景的多样性的工作机会 ,如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农民从事多种多样非农产业,以增加收入。
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空间形态上提倡农业土地功能混合利用与土地使用的多样性,例如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旅游、高科技农业等,对于农业新兴产业政府应给予税收支持。
2.生活改善
生活的改善,包括生活的便利改善与生态安全改善。
生态的便利,要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在优化原有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要么直接进入城市,要么合并成大村庄,建设多样化的住宅,配套公园和休闲场所等开放空间。
生态的安全改善,要求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规划交通安全的街道,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适当的住所,鼓励不同的社会群体混合居住,构建亚文化圈层的和睦邻里关系,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特征之一。要求对农村地区的开发建设采取严格控制政策,保护农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保护和使用湿地、保护山区和山区农业,给野生动物和植物留下生存空间;环绕城市建立大规模绿带,设置城市发展边界(UGB),阻止城市蔓延;鼓励建设乡村自然公园,保护当地乡村风貌的特征。
面对空气和水质污染、垃圾废弃物、城市热岛、全球变暖等“城市病”等问题,我们不仅要被动地用控制乡村地区开发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更要用主动地绿色技术手段来减缓和消除“城市病”,实现保护环境。
4.政府管理
田园城市中,政府逐步转换角色,从前台管制逐步向后台管控方向转变。但其管理职能依然出于首要地位,在具体行动中,重要发挥以下功能:
第一,制定城乡一体的综合规划。包括人口、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分类、住宅的开发、绿带开发的管理等。最重要的是“城市用地”定义的突破。城市、镇和农村的建设用地只是在规模和比例上有差异,而土地使用功能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纳入到城市用地。
第二,农村土地开发和整理的管理。农村土地所有者无权在未获得政府批准的前提下,擅自开发其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开发权实现分离;一旦开发项目获得批准,政府要征收“开发费”,基础是购买价格与开发后土地价值之差,农舍和自有房免征。
第三,实施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的管理。这里面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农业分区规划、组团式布局控制、低容积率的要求(建筑掩没在树林中)、环境限制、土地使用权和开发权转让与购买、优惠税收等。
(二)新田园城市的规划实践
新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修订现有滞后的规划准则,为新田园城市的落地实践,提供可行的上位制度保障。
在具体建设中,重点突破三大层面。
1.城市用地的重新规范
在新田园城市中,将突破现有城市、乡村在土地属性上的约束,土地调整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乡村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用地,消除乡村、城市用地在同样使用功能前提下不均价的现状,解决在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农民利益丧失的问题,这也是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市场前提和制度保障。
第二,已经纳入城市用地的乡村建设用地,其使用性质将在综合规划和乡村规划中统一确定,并通过规划法规和管理制度进行控制。
第三,农业用地与城市绿地的融合,通过发展城市农业,在农业生态科技的支撑下,让农业的生产进驻城市,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率,也可以减少城市绿化投入,又可以降低农业产出的运输成本,丰富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极大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价值。
2.创新城乡均等的发展与分配制度
没有城乡一体的规划,或者说没有乡村地区的整体规划,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资助没有法定的依据,也很难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根据城乡规划,政府可以系统地推动村庄合并或向城镇转移,从而确定投资道路的等级、供电的容量、污水处理的能力等基础设施,提供学校的数量、商业的面积、休闲场地的大小等公共服务,从而保证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乡村土地的创新管理
新田园城市下,在乡村土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之后,需要创新化设计,对其进行国有化的综合管理,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严格遵守新田园城市的规划方案。乡村土地开发需要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审批,土地所有者必须按照既有规划方案进行开发,在未获得批准之前无权擅自开发。一方面实现土地开发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同时也为土地使用权转让提供制度化保证。
第二,严控农业用地的使用获批,一方面严格监管农业用地的使用状况,同时,要细化农用地的栽植规范,进而保障城市绿地的面积、农业产业用地的数量,同时有效阻止城市无节制地蔓延。
第三,明晰土地使用补偿标准。政府对乡村用地的开发,征收“开发费”,其计价基于购买价格与开发后的土地价值之差。
总结与畅想
新田园主义下的现代田园城市,最契合可持续城市的发展理念。其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和谐统一,由此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从而实现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田园城市概念基础之上,构建出21世纪中国特色的田园城市,对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具有关乎国家发展大计的战略意义。当前,多个城市区、县已提出“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口号,并以之来指导区域的城市化建设。可以说,在经历了以“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后,“田园城市”,将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最为光明的方向。谁率先提出并系统落地,谁将引领这一具有光明前景的发展模式。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新农村建设的奇迹-艺术工程立面改造2013-10-21
- ·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休闲提升2013-10-21
- ·葡萄酒庄及酒庄案例简介2013-10-21
- ·新农村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坝村2013-10-15
- ·新农村游乐――相如文君浪漫家园2013-10-15
- ·用创意打造休闲农业2013-10-15
- ·用浪漫打造农庄――蓝调庄园2013-10-15
- ·郊野休闲新方向――生态农庄2013-10-15
- ·与考古专家一起再现古城楼兰风貌2013-10-15
- ·宁夏兰一山庄――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建筑2013-10-15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