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特色的台湾休闲农业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农业由于受到快速发展工业和商业的竞争,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时期。为了使农业走出国境,提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台湾加快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从以产品为主发展农业扩大,发展农业服务业,包括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运输等。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农业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20世纪80年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业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成为将岛内各地的自然、文史资源和乡村生产、乡村景观相结合,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项欣欣向荣的产业,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借鉴。
一、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末,观光农园开始在台湾地区出现。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建设观光农园首先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所在县政府及台湾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省农林厅审核后编制年度计划,再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拨给补助经费。1989年4月,“行政院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思路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提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即,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生产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3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当局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12月30日,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6年修订并更名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9年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又进一步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提出设立休闲农业区及其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供观赏;必须有丰富的农事活动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行政院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通过评审获得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
台湾农政单位现已划定了休闲农业区21个,并且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到目前为止,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其中经过农委会核准的大型休闲农场21家、简易休闲农场1家,几乎遍及全岛。
二、发展特点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经过30年的摸索与发展,如今的台湾休闲农业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单体的休闲农场和区域性的休闲农渔业区两个层次、不同规模与等级的经营模式。板块化、区域化整合,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效。例如苗栗县南庄乡休闲民宿区,拥有近80家乡村民宿,依托这些民宿,乡里将具有百年历史的桂花小巷开发成特色旅游街,带动了客家特色餐饮、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使游客来到这里之后,在体验不同的农家风貌的同时能够比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宜兰县也形成了梗坊休闲农业区、北关休闲农业区等区域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区域特色;区域内部各个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在资源、客源市场形成了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第二,从发展理念来看,台湾的农业由第一产业拓展为第一、三融合的产业;把城市和乡村建立起互动关系,由农业生产食品的功能拓展为教育、娱乐的功能。除了前几年的“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头城休闲农场的创办人卓陈明女士将现代农业的功能从“三生”(生产、生态、生活)拓展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体验”。
第三,发展措施井然有序,官、产、学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产业的进步。
1、政府的有效扶持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休闲农业在台湾的发展较快,得益于台湾当局的重视、支持与辅导。从“行政院农委会”、“农林厅”,一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人负责。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予以规范,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台湾政府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外流、工资上涨、公害污染严重的不利条件下,休闲农业是一种既增加农民收益,又保护环境,并满足消费者愿望的农业发展战略。因此,台湾的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规划和行动,由农政部门负责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而且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并形成了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使休闲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有力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学界的智力支持是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纵观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业者摸索,学界引领,政府跟进”的道路,其中学界引领的作用最大。通过研究者的引领,经营者、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将理论转换为生产力,实现农业的精耕和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台湾很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心休闲农业发展,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潜心研究和丰富休闲农业的理论,从休闲农业的意义、功能、形式到规划,从组织、人力、教育解说到行销策略和成本分析,从文化、社会、理念到环境设计,等等,研究得十分细腻。特别是在台湾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院校,还专门开设了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闲农业的理论。专家、学者通过承担大量的规划、咨询、调查、评鉴工作,为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业者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考察团所考察的这几家农场,其主要经营者都在不断地进修,有的还在职攻读博、硕研究生。休闲农业的产品具有市场生命周期。面对不断变幻的市场和口味各异的消费者,经营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各项业务技能,才能不断地开发出迎合消费所需求的新产品。例如头城农场的传统项目叶拓T恤,不断有新的图案推出,时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断反复前来消费。金勇DIY农场每年都会增加新的番茄品种,将来自各国的西红柿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国西红柿礼盒”,让游客在一个礼盒中就可以品尝到来自各国、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多种口味的西红柿。
4、发育较为成熟的民间组织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无论是从台湾还是大陆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初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促进和引导,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最终产业的进步要靠行业组织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服务体系包括营销体系、培训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等,关键是发挥农会、农业推广学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型。如台北市农会成立辅导小组,按照“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计划”,研究台北市20家市民农园转为休闲农场的可能性。台湾省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还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经营休闲农业者也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相互交流举办共同活动,使休闲农业走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网络平台在台湾休闲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台湾民宿协会的“U-FUN民宿达人网”的统计,80%的客人通过网络预订。协会、农会还制作了大量的印刷品进行宣传,并且负责业者培训、行业自律的完善,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
第四,文化开发与休闲农业紧密结合,打造地方特色。
休闲农业结合当地文史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例如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引入返乡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产,设计出几十种特色产品,加以创意包装,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屏东县结合民族风情、传统文化和农渔特产,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在宜兰县,广大经营者将农业休闲、海上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联结,更具活力。
各地的名胜特产带动休闲农业达到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渔特产、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社会排名。
特产和特色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屏东县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食品,台东县计划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三、对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对行业管理者的启示
1、无论是协会还是政府部门,要树立积极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信心
台湾土地狭小、劳力成本高,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质高价低的外来农产品冲击,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发展休闲农业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本地的生态旅游及休闲农业具有“非贸易”的特性,不会受到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同时,台湾地理环境特殊,山、水、人文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转型的一项重要政策。面对“入世”挑战,台湾农业加速向“精致化的初级产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产业”及“具特色之休闲农业”方向转型。为此,当局加强了农渔村的各种软硬件建设,改善农渔村生产、生活及景观环境,扩大推动农渔村园区计划,构建连贯岛内各地的休闲农业旅游网络,营造便利、舒适的休闲观光环境。
北京市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和台湾相似的状况,而且具备自然与人文资源、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的产业载体之一就是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如欲长期化、深度化发展,应认真、科学、准确地吸收、消化台湾经验,结合北京市的实际,将首都的休闲农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2、政府规范十分必要,而且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进行的规范非常重要,否则产业发展的路子会走偏。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3公顷以上的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公尺,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北京的休闲农业经过了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已经到了规范发展、提升品质的时期。主管机关的管理应该跟上实践的发展,针对不同的经营业态不失时机的推出相应的新规范和新标准。新规范和新标准应该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使产业的发展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来决定民俗旅游村、观光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经营。
3、鼓励休闲农业多元化
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要多元化。例如,台湾农政单位通过鼓励“青年返乡”,使一大批接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青年人回到农村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开发,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化。例如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引入返乡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产,设计出几十种特色产品,加以创意包装,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
4、积极培育民间组织的发育
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另一方面不能缺位。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在资源普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做基础性、促进性的工作,而把其他工作交由民间组织自己完成。
5、休闲农业宜区域化发展,走成片开发的道路
休闲农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选择一些经营单位较为集中、经营类型较为齐全、产业聚集效应较为突出、市场认知形象较为明确的区域(以乡镇为单位或者跨乡镇的区域)进行综合规划、协调发展、整体宣传,建设特色鲜明、产品丰富、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主题性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区域内部,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当地休闲农业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制作光碟、休闲农业旅游指南以及举办休闲农业推介活动,打造品牌。
(二)对经营者的启示
1、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
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旅游需求。经营者要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和乡土原生文化,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以做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考察团在台湾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台东县农会看到,农产品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开发,其品味和价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2、促进传统民间手工艺在乡村的复兴和活化
一些手工艺,如剪纸、布贴画、扎风筝、草编、泥塑等,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将这些手工艺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又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
3、开发体验型产品
体验性产品具有放松、怀旧、传统、低技术和无竞争的特点,主要活动包括散步与漫游、野营、钓鱼、观光、划船、节庆旅游、骑马和农游。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反映为干农家活、参与休闲活动、体验型餐饮、体验旧时期乡村生活和乡村闲住。
(1)经营者要为游客提供生产性知识讲解。使游客在参与干农家活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在经营中,要高度重视导游和讲解员的培训。
(2)拓宽思路,在自助烧烤、垂钓、采摘、打猎等的基础上丰富体验型餐饮的种类。
(3)开发度假型产品(例如分时度假),为游客提供古朴、舒适的氛围。
(4)在体验型产品中注重文化含量。体验性产品和文化性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即文化体验型产品。它是指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或亲自参加某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这种模式可以使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及至交友,从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4.加强经营理念的创新
台湾休闲农业的业者,在经营理念上,对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奉为上帝”为“广交朋友”;变单纯推销旅游产品为倡导新的消费理念――拥有不如享有。这些对于北京的同行,很有借鉴意义。
(三)对研究人员的启示
1、休闲农业的服务行业彩色甚浓,人的因素第一位。科研院所的研究和人才培训要加强。教育、科技部门应把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为此建议在市属大学尽早设置专业课程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
2、研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专家、学者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的管理咨询中去,通过培训和再教育,和企业经营者建起密切的联系,做到“理论研究不空泛,实践发展不盲目”,两者相辅相成。
文/刘军萍文化陈奕捷(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长隆德庄园如何撬动最美旅游区2013-10-21
- ·河南黄金周自驾游、农家乐呈上升“井喷”状态2013-10-21
- ·包头市迎合市场打造休闲农庄2013-10-14
- ·天津滨海新区多种形式投资发展农家休闲游2013-10-14
-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研讨会召开2013-10-08
- ·《旅游法》赋予游客四大法宝2013-10-08
- ·十月望城:全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2013-09-22
- ·山东:乡村旅游打造田园度假新生活2013-09-22
- ·顺德长鹿农庄夜场活动启动2013-09-16
- ·京城悄然兴起市民到农庄订蔬菜2013-09-0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