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镇古村落专题
2011-11-04
绿维创景
标签:
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作者:祝维龙
中国是世界上仅有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她们是传承中的载体,更是发展的依托,她们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作为江山文化工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江山的文化保护与开发。其中,江山古文物又以廿八都古镇为首。
廿八都古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传承了千年的文脉,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落和古建筑艺术,其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特色之鲜明,绘画雕刻之精湛,历史文化价值之高,为江南古村落之罕见。古镇至今仍保留有2段传统古街道、36处古民居、2座文庙、14座增庙、10大景观、4大家族、13种方言、142个姓氏。其中公共建筑的如宫、殿、庙、宇、礼等有11座,每幢建筑均有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和丰富的彩绘艺术,一群熔浙式、徽式、赣式建设于一炉的古建筑在中国民间建筑在中国民间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山歌、民舞、旱船、花灯、剪纸、木偶以及民谚、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在镇中盛行,逢年过节更是各呈异彩,热闹非凡。可见廿八都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自然景观丰富、风俗民情乡土气息浓厚。
199年廿八都被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后来改称为历史文化保护区,1998年公布为浙江省首批作家创作基地。近年来,江山市科技与旅游联姻,成果喜人。例如,维修了文昌阁,使这座占地1576 平方米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重现飞檐高啄、勾心斗角,檐马叮当的雄姿,重现绘画、浮雕、镂空雕等工艺的精湛,重现340幅壁画的栩栩如生;还发掘了镇区“炉峰夕照”、“相亭晚钟”、“枫桥望月”、“浮盖残雪”等10景,并丰富每个景的文化内涵。“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的赞誉渐入人心。04年5月,《浙江省廿八都古村落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验收。然而,我觉得仍有一些保护修缮工作尚未尽兴,仍有差强人意之处,有待提高。
前些年,古镇风貌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来自自然的风化侵淫。古镇的古建筑大多修建于清末民初,而且为木质结构,由于时光消磨,风雨侵蚀,自然物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损坏倾塌现象的有发生。特别是1993年一场罕见的龙卷风席卷了整个古镇,水安桥桥亭被全部掀毁,古建筑中壮观的文昌阁瓦片大部分破碎,檐牙被摧毁,雕刻绘画被侵蚀,其它古建筑均遭受不同程序的损坏。另一方面是来自人为的破坏。作为古镇古建筑保护的主体―――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古民居中搭建猪舍、厕所等附属用房,甚至拆除古民居建新房,造成了对古建筑群落的空间环境的破坏。
如今社会中,因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或以开发的名义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比比皆是,对待文化遗产缺乏科学态度的做法也屡见不鲜,为一己私利毁灭文化遗产的做法也偶而有之。
那么,对于一个具开发价值的历史古镇,如何才能正确地修缮和保护原味的民间古文物艺术呢?
首先,要改变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认为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就是城市的现代化,而传统建筑、文物在某些人眼中则成了阻碍城市发展的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障碍。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拆旧建新,结果却失去了老城原有的特色和韵致;而新兴的城市又以大广场和“火柴盒式”的塔楼为基本格局,城市的面孔单调雷同,缺乏文化意蕴。而廿八都老街的风景自成一格:高高的墙、窄窄的路、狭狭的天,在这般单纯的长街中却有各家门楣在争奇斗艳。门楣多为楼阁式,由梁、枋、檐、橼、望板和垂莲虚柱构成四柱三楼。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都有精细木雕装饰,而且个个玲珑精致,栩栩如生。南北建筑之风格,浙式、徽式、赣式、闽式之风韵,和和气气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然而近几年来,摩天大楼式的水泥楼宇成了不少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有人说,有的城市正在失去宝贵的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蕴。我们要汲取这些教训,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与经济发展也不对立。让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完善结合,让现代化的前进步伐与古城风韵的传承协调一致。
其次,要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现在的宣传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些反差:对外宣传得多,对建设、旅游等部门宣传得少;对专业人士宣传得多,对群众宣传得少。如此一来,宣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还要树立起廿八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保护古镇文物与财产的损失,坚决抵制急功近利者对文物的贩卖与破坏。“不能仅为一盘豆子就卖了老祖宗的遗产。”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城市规划与布局。文物古迹丰富的城镇应该更好地保留当地的建筑风格,不能盲目地求新、求洋,破坏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丢掉了鲜明的民俗特色。例如,为了方便游人行走,铲平了鹅卵石小径,修建起了水泥大道。那崎岖蜿蜒的小径带给人们的那种静谧感荡然无存,此时怎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又如,在不妥的方位坐落一个汽车加油站,阻挡游客们一览古镇全貌的视野,有煞风景。再如,翻修古建筑时,为了创新,掺杂一些现代工艺,不土不洋的,韵味全无。殊不知,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瑰宝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闪现出不可磨灭的光辉。所以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上,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先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实用与完善相结合。譬如,苏州市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护古城,形成了新城、古城各具风采的城市风貌。我们也应该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循着这个思路,提高城市建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廿八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引人入胜,还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古朴淡雅的廿八都镇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显得异样夺目。
当年的古镇曾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山歌对唱、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戏鱼蚌、玩木偶、剪纸和“赶鬼节”等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盛行。由于民间艺术大多以“口耳相授”的原始形式传播,面狭,行短,随着斗转星移,特别是年轻一代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对传统文化渐失去兴趣,因此古镇民间艺术大多失传或濒临失传。原在古镇青年男女结婚盛行的“扛猪边,刀插肉”的风俗等,也渐渐地被其他形式所代替。
近几年来,市里先后挖掘了已失传的廿八都舞龙、舞狮、木偶等艺术绝活和已涉临失传的山歌对唱、划旱船、鱼灯蚌精、剪纸等艺术形式。还收集到民歌、民谣、民间故事资料。
我想,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还能得到可观的回报。众多专家学者和省内外知名人士都到过廿八都,对这里的古建筑赞不绝口,认为具历史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谢晋导演曾感慨:“张艺谋如果到过廿八都,《菊豆》就不会放到歙县去拍。”因此,这些独特的古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不仅要挖掘整理,更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开发风俗旅游。让异地旅游观光者切身感受一下异域风情,如送担礼、扛猪边、连刀肉;享受一下各种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风味小吃、特产等,如:铜锣糕、猪蹄豆寇、山药、脐橙和高山蔬菜等。这些风味特产已逐步走向市场,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这样的深山老林中,移民们带来各地的文化精华与艺术智慧,将平凡的山里生活装点得如此高雅、精美、充满灵气。小小古镇靠着这份文化自尊,悠悠自得、不卑不亢地占据着这片山地,一代一代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虽然旧时的廿八都因失去古道优势后,经济走向了衰弱,但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累的地方,她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只要她的人民好好保存这份文化飞地的历史遗产,廿八都就能起飞。我坚信。
在历史与现代、发展与继承的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古代文明,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文化古国和她的人民去思考和探索。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乡村振兴农旅融合2019-03-11
- ·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2019-03-11
- ·休闲农业与休闲商业2019-03-11
- ·现代农业的3大体系与6化手法2019-03-11
- ·农旅IP|农家百坊--传统农庄文化体验区2019-03-11
- ·农旅IP|艺术田园—以农业为基的文化创意活动2019-03-11
- ·郊野休闲:生态型农庄主题公园开发模式2019-03-11
- ·十九大与旅游(三)-农旅融合2019-03-11
- · 农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人气聚集的主要路径2019-03-11
- · 乡村土地获取的八大策略分析2019-03-11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