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生态城市规划
建议
1、增强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解读,避免概念化
我们认为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城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内,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利用、物业管理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区域。是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自然生态化: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合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城乡一体。
(2)经济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再生和利用水平,建立发达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3)社会生态化:生态城市有较高的教育、科技、文化水平,倡导生态价值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2、基于生态本底,建立符合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生态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非常广泛,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比较巨大。同时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每个区域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因此应该在规划初期,建立一套符合区域发展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该体系应基于城市的生态本底基础之上,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定位来确定。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各种路径引导城市建设分阶段实现这个目标。
3、以切实可行的生态技术为支撑,实现城市生态技术的可复制性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应该在遵循能推广、能复制、低成本、高效益原则下,面向实际需求,研究开发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方面的适用新技术及产品。全国不同地域的试点示范生态城市,在建设中所形成的绿色建筑、新能源使用、绿色交通、循环产业、生态环境、废弃物利用和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推广实施,形成示范基地,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4、以生态文化为特色,增强城市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以生态技术为特色的城市,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更能体现其特色;因此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标志,以增强城市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5、建立生态城市制度保障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体系,因此需从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上等方面进行完善。生态城市应当建立一套包含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激励、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让生态城市的建设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应对和化解资源及能源危机的必要举措,也是在全球新一轮生态革命中谋求一席之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机遇。尽管,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之路还存在很多复杂问题和困难,但责任、挑战和机遇已经使得生态城市成为中国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坚定不移的推动城市朝着低碳、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加剧而产生的,经历了认识逐步深化、解决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到全面建设生态城市三个阶段。绿维创景对此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希望读者能从中了解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轨迹。详见《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大事记》
<a href="http://www.lwcj.com/topic/csgh/">[相关专题]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规划及设计</a>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五部曲2018-04-25
- ·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四个着力点2017-11-08
- ·绿维林峰: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社会改革与内需市场化提升工程2014-03-19
- ·国内外综合体经典案例解读2013-10-22
- ·我院旅游地产分院汪仁梅院长出席城市观点论坛南昌行2013-09-30
- ·“贵阳生态文明先行实践区规划设计”电子沙盘2013-07-20
- ·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手段探索2013-07-12
- ·关于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思考2013-07-12
- ·关于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的探索研究――以8个国家级绿色生态示2013-07-12
-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大事记2013-07-12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