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2013-05-07 标签:

      

  为推动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际旅游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序   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础与核心。文化发展关系到国际旅游岛公民素质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关系到国际旅游岛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进程和前途命运。用文化引领、支撑和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十二五”时期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十一五”时期,是海南文化改革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过去五年,海南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重点任务,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新闻网站、地市级以上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广电系统电视剧制作机构和省级党报发行机构剥离转制,广电传输网络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省图书馆、博物馆、歌舞剧院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普遍得到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建成,50%村文化室投入使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覆盖50%的行政村,省-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2007-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超过20.22%,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经营水平、社会效益和创收能力明显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国际数学论坛为依托,政府间、国际组织间和民间文化交流以及国际性、区域性重大文体活动更加活跃,海南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尤其是文明生态村建设不断深化拓展。但是,我省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设施欠账多、文化产业“小、散、弱”、文化影响力不大、社会文明程度不高、文化人才队伍不强等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与居民和游客基本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与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十二五”时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也是海南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影响更加深远,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海南文化改革发展已跨入了崭新阶段。中央要求,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省六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加快建设中外游客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幸福家园。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未来5―1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布局,这标志着海南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十二五”时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牢抓住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和引导,推动海南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海南“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战略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要求,以绿色崛起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全省居民和游客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文化建设向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转变,文化体制改革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转变,文化事业向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转变,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转变,构建起富有效率的文化微观运行机制、兼具国际化和特色化的文化宏观管理体系、魅力独特的海南地方文化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富有创新创意的新型文化产业体系、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交流体系,引领、支撑和推动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幸福家园和度假天堂,把旅游岛建成文化岛。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富有效率的文化微观运行机制和国际化特色化文化宏观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转制文化企业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国有文化资源基本完成,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引导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基本完成,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与国际化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明显提升,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运转,涉外文化管理与国际惯例逐步对接。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城市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已建成的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全省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新型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建设“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区三带九重点”、南北互动、东西相融、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构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特色明显,一批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成,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GDP的4%左右。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城乡文化市场一体化、文化旅游市场国际化。

  ――魅力独特的海南地方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文化遗产普查全面完成并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和文体品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热带岛屿海洋文化、黎族苗族风情文化、琼崖历史文化、地方民间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环保文化、多元开放文化并存融合,彰显出独特魅力。

  ――现代文化传播交流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大型传媒集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新兴媒体,建设一批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标志性项目,组织一批省际、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放性、国际化的文化传播力显著增强。

  ――多元开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环境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开放、创新、和谐、包容、进取的海南人文精神得到弘扬。

  (三)重大战略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业态,取得文化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共文化工程项目,带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以省级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带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改革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创新,增强海南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战略。依托海南丰富独特的文化元素,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运用国际化理念和手段方式,打造一批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品牌,推动海南地方文化走向世界。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品牌、人才,丰富和完善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平台,提升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程度。

  ――人才兴文战略。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专业文化人才和文化企业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人才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塑造多元开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环境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础工程,贯彻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创新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共识。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抓好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和理论下基层活动,搭建宣讲平台,建设宣讲阵地,加强宣讲队伍。广泛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基础理论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策研究,重点围绕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打造世界一流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搭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等重大课题,形成一批重要成果。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创新社科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选题、重大项目面向全国征集和招标制度。加强国际旅游岛建设知识和优秀社科成果的普及教育与宣传,编写出版通俗理论读物和社科普及读物,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视海南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加强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力争出版一批精品。

  专栏1:社科研究和社科普及工程

  1. 国际旅游岛建设对策研究工程: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专家学者到海南度假、研究、讲学,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对策研究科研课题的策划、研究和评奖,提升海南哲学社会科学应用性能力和水平。

  2. 人文海南研究工程:全面梳理“人文海南”发展脉络和资源禀赋,深入开展海南文化、海南历史和人文资源的开发研究。

  3. 人文社会科学宣讲工程:在“国际旅游岛讲坛”、“海口讲坛”、“天涯讲坛”、“琼州学堂”基础上,以海口、三亚为重点,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宣讲品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条件成熟时,逐步向其他市县延伸。

  4. 全民读书工程: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资源,逐步实现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加强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实现更加便捷的网上借阅。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推动读书活动。首先在党政机关开展每人每月读一本书活动,并逐步向社会其他领域延伸。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中央即将公布实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紧扣“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做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工作。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倡导“文明餐桌”行动,普及文明礼仪,倡导勤俭节约。继续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加强网络管理,开展网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开展“未成年人道德讲坛”,加强青少年课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四)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围绕环境改善、乡风文明,推进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围绕“治脏、治堵、治黑、治乱”四大主线,深化文明大行动各项具体内容,持续不懈抓好专项整治,推动城乡公共秩序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以“文明创建活动平台”为载体,扎实推进行业、系统及窗口单位的文明单位创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专栏2:人文环境塑造工程

  1. 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业余体校等未成年人校外公益性活动场所,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市县中心城镇全覆盖。

  2.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程: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海口、三亚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同时推动儋州、琼海等市县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行列。

  3. 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和提升工程:从2013年开始,每年新创建900个以上文明生态村,转型升级、巩固提高700个文明生态村。在高铁高速沿线、景区景点周边、城市郊区等区域,推动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主导行业突出的示范村镇。到“十二五”期末,全省75%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
 

  三、创新与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机制

  (一)加快文化市场主体建设。全面完成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构建和夯实文化发展的微观基础。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成为合格市场主体,指导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加快整合文化资源,按照全省一盘棋思路,以资本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用行政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全省国有文化资产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战略重组。组建综合性传媒集团、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出版文化集团、演艺集团和影视集团等。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结合起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不断增强对文化发展的引领能力和主导作用。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推动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职责。组建省琼剧艺术研究院,挖掘、传承、创新琼剧艺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长效运行机制。按照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要求,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出台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强化绩效评价、监督考评和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投入和管理方式。对重要公共文化体育产品、重大公共文体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体活动,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建立竞争机制和科学论证机制,实行政府招标采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公共文体设施委托管理新模式,完善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办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

  (三)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品与服务市场,规范发展演艺娱乐、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影视广播节目等传统市场,积极开发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会展、体育彩票、体育健身、免税购物、休闲疗养、高尔夫旅游、水上休闲运动等特色产品市场,以及对黎锦、南珠、贝艺、椰雕、黄花梨、沉香等地方资源进行创意开发的旅游文化商品市场。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和版权交易体系,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行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国际化和城乡文化市场一体化。打造高端文化品牌,着力吸引国际高端游客,形成国际性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制定鼓励文化消费政策,把基本文化消费纳入民生保障范畴,着力增强文化消费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努力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培育和繁荣图书报刊、文化娱乐、电影及文艺演出等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建设文化营销系统和现代流通组织,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物流网络。扶持以新华书店为基础的基层文化连锁网点建设。培育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发展文化电子商务体系,改造传统流通业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四)加快文化领域宏观管理体制建设。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和完善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的特色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改革,加快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强化行业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文化行业组织依法发挥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作用。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规范建设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落实编制、经费和人员管理“三到位”,加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文化执法机构的指导监督。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主管主办管理体制与出资人管理体制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能职责,构建起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评估、监测考核体系,加强重大国有文化资产变动的审查把关,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专栏3: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

  1. 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中央的要求,完成全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完成全省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电影公司转企改制的收尾工作。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整合全省国有文化资源,组建省属综合性传媒集团、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出版文化集团、演艺集团和影视集团,扶持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3. 培育文化要素市场:以海南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构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发展版权、股权和其他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文化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体系,设立价值评估中介机构和抵(质)押登记、交易平台。

  4. 建设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水平,重点建设互联网及其服务场所、数字音像传播、数字出版内容集成、版权交易等监管平台,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 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重点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尚未到位的儋州、文昌、东方、定安、昌江、乐东、琼中等7个市县,做到编制、经费、人员“三到位”,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
 

  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大型文体设施为骨干、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以及省市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南海基地、省博物馆二期、海南生态艺术中心、海南史志馆、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海南科技馆、海口音乐厅、海口歌剧院等大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系统。规划建设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陈列馆、传习所。加快建设市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和修缮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广播电视台和发射台、监测台、体育场馆,以及市县城市数字多厅影院(城)和田径场、游泳池、体育训练馆等,海口、三亚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率先建成与其城市规模相适应的歌舞剧院、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高度重视三沙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尽快实现城市街道设立文体中心、社区设立文体活动室、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小区配套文体设施和有线电视网络及互联网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设备功能配套,落实人员和经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推动澄迈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4: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 国家南海博物馆建设: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展示南海地区特殊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2.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南海基地建设:为国家南海考古提供机构、人才、设备和工作保证。

  3. 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美术馆等。

  4. 海南史志馆建设:包括海南党史陈列馆和海南方志馆,集海南党史和史志收藏、展示、交流、开发利用为一体。

  5. 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国家体育冬训基地的作用。

  6. 海南科技馆(海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包括科技馆建筑体和青少年成长中心、文体中心。

  7. 海南生态艺术中心项目建设:致力打造面向全省、全国乃至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生态艺术文化开发基地。建设内容为滨湖度假区、商服住宅楼、雨水岭艺术学院、雨水岭艺术展览馆等。

  8. 市县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广播电视台和发射台、监测台、体育场馆,以及市县城市数字多厅影院(城)和田径场、游泳池、体育训练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省每个市县至少新建成或改造一个城市数字多厅影院(城),海口、三亚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完成会展中心、歌舞剧院、博物馆、大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等标志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
 
  专栏5: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1. 城乡综合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城市街道文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宣传、文化娱乐、广播电视、图书阅览、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加快行政村和社区文化室建设。推进省农垦系统农场文化体育中心建设。

  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从城市到农村服务网络全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直播卫星、通信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入居民家庭,入户率达到50%。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基层服务点设备配置,完善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点―行政村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建设具有海南特色的数字资源和互联网共享平台。乡镇、村的基层服务点建设,要与涉农信息化服务系统等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3. 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快全省广播电视发射台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完善全省数字微波传输干线系统,加强沿海地区和偏远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积极推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有线和数字多路微波入户工程。全面完成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所有行政村配备广播设备。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完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保障的长效机制。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系统建设。

  4.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建立省级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数字化服务监管平台。在较大中心乡镇建设数字影院。制定《海南省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管理实施细则》,加大政府投入,配置农村电影数字放映设备、流动放映车、备用发电机。完善和规范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体制,进一步加强农村数字电影市场的管理,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建立和完善校园数字电影院线,加强校园电影的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每学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和校园电影市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和校园电影放映机构,推动农村和校园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5. 农家书屋工程:全面完成全省2657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确保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出版物不少于1200种(1500册)。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部行政村。建立健全出版物长效管理机制和更新机制,逐步开展数字农家书屋试点。鼓励报刊出版单位建设城乡阅报栏(屏)。

  6.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省60%的行政村建有1个混凝土标准的篮球场、2张以上室内或室外乒乓球台。有条件的市县可举办单项或综合性农民运动会。
 

  (二)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推动和完善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运动场等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支持民营机构和个人兴办各类专题博物馆、艺术馆。各级公共文体事业单位、专业艺术团体、广播影视机构、出版企业和文联、社科联、作协、体育协会等文体团体,要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定区域和老年人、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15年,实现全省人均拥有0.53册以上公共图书馆藏书、每月观看1场以上电影、每季度观赏1场以上文艺演出活动、每半年参观1个以上文化展览、每年参与6次以上群众文体活动的目标。

  (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发挥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的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活动。开展“千村千场文化下乡活动”、四进社区、广场文艺会演、群众歌咏比赛、群艺大舞台等文化服务活动。办好中华艺术家暨书画交流大会、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行业运动会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每年为基层送戏不少于1000场,送电影不少于31900场。各级文体部门和文艺团体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体育健身辅导,提高群众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和身体素质。各机关、单位、企业和乡镇、街道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读书、摄影、美术、书法、合唱、舞蹈及各类文化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开展文艺活动,加强文化艺术熏陶。推动陵水黎族自治县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五、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一)加快实施“一区三带九重点”文化产业布局。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要求,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尽快完成规划设计,推进项目落地,加快园区开发开放,创新开发、投融资模式,先行先试国家赋予国际旅游岛的特殊政策,引进一流大企业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文化项目,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规模大、开放度高、国际一流的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三条文化产业带。依托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沿海市县,形成以滨海旅游文化为主体,以现代、时尚、国际一流为特征的东线蓝色文化产业带。依托五指山、保亭、定安、屯昌、白沙、琼中等中线内陆市县,形成以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文化为主体,以自然、生态、环保、民俗为特色的中线绿色文化产业带。依托儋州(洋浦)、澄迈、临高、昌江、东方和乐东等西部市县,形成以高科技、环保、民间文化为主体,以新兴工业观光、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的西线金色文化产业带。加快发展九大重点文化产业。各地区各市县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体育健身、休闲疗养等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体系。

  专栏6:九大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1.文化旅游业:重点加强对旅游要素的文化改造,提升现有4A级以上景区景点(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17个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项目)的文化内涵,抓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和营销。

  2.文化创意业:重点发展以高端创意设计为主的高科技文化产业和广告策划产业,抓好海南国际创意港、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新城、陵水国际智慧企业村等园区建设。

  3.出版发行业:重点引进高端出版传媒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业态,加快从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出版物转型,打造数字出版、出版传媒博览和版权交易平台。以新华书店为基础建立健全出版物流标准体系和现代供应链系统。

  4.影视制作业: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影视制作、营销、评奖机构,独资或合作建设影视制作、拍摄、加工、销售、展演、评奖基地,抓好国际乡村电影节的创办和运营。

  5.演艺娱乐业:重点引进国际通行娱乐项目和世界顶级演艺节目,抓好反映海南魅力独特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演艺娱乐品牌。

  6.文化会展业:重点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抓好博鳌国际会展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先行试验区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建设,发挥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继续办好国际旅游论坛、国际数学论坛、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海口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三亚国际兰花博览会。

  7.动漫游戏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动漫和游戏创意设计、制作加工、产品营销机构,独资或合作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扶持海南生态软件园国际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和海南省动漫产业基地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支持举办国际性动漫论坛和亚洲青年动漫节。

  8.体育健身业:重点发展滨海运动项目和野外运动项目,支持一批大型体育赛事成长为国际性体育旅游品牌,抓好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海口帆船帆板国家训练基地建设。

  9. 休闲疗养业:重点开发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和黎医黎药等休闲疗养服务项目,抓好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保亭七仙岭、定安南丽湖、儋州蓝洋温泉、昌江棋子湾度假养生区项目建设,创办国际性医疗保健医院。
 

  (二)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立足海南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结合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建设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转变。重点推进航天科技文化、海洋文化、热带森林生态文化、影视娱乐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多元丰富的主题公园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坚持合理配置资源,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和动漫游戏等产业示范基地。重点规划建设海口、三亚两个文化产业发展极,充分发挥两极对周边市县辐射带动作用。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小镇。探索文化旅游开发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依托区位、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改造和新建滨海、渔村、森林、温泉、咖啡、民族、民俗、民间等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形成一批以海南文化元素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建立省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认定制度和全省文化产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

  专栏7:文化产业建设工程

  1.建设六大文化主题公园:文昌航天文化主题公园、陵水海洋文化主题公园、长影海南“环球100”、海南热带雨林主题公园(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三亚南山文化主题公园(二期)、海口火山遗址主题公园。

  2.建设十一大文化产业园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文化产业集聚区)、海南国际创意港、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电影公社文化产业园、航空与科技体育文化产业链项目(园区)、陵水国际智慧企业村、三亚创意新城、三亚天涯不夜城、三亚奥林匹克湾、五指山黎峒文化园、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

  3. 建设十二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海南天涯社区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道圆融旅业有限公司-保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致坡镇琼剧文化产业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海口观澜湖华谊电影公社、文昌书香小镇、海南省动漫产业基地、定安文笔峰道家文化苑、澄迈丰泽康体文化产业园区、海南锦绣织贝黎锦产业基地、三亚海螺姑娘创意文化园、屯昌油画村。

  4.规划建设二十五个文化旅游风情小镇:重点规划建设海口演丰镇、云龙镇,文昌东郊镇、龙楼镇,定安龙门镇,琼海博鳌镇、会山镇,万宁兴隆镇、华润希望小镇,陵水新村镇,三亚天涯镇,五指山水满乡,屯昌枫木镇,保亭三道镇,琼中营根镇,白沙牙叉镇,儋州蓝洋镇、中和镇,澄迈福山镇,临高新盈镇,昌江昌化镇,东方天安乡、大田镇,乐东尖峰镇、莺歌海镇。
 

  (三)实施文化与旅游、高新技术融合工程。探索建立推动文化与旅游、高新技术及其他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经济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高新技术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工程。加强对旅游要素的文化改造和文体设施的旅游化改造,把文化融入旅游各个环节,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精心打造以海洋生态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热带雨林文化、高尔夫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核心品牌。全面推进我省4A级以上景区改造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演艺项目,有序推进其他景区发掘当地特色文化。高水平开发海南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服务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实施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工程。用好国家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等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建设海南国际创意港、海南生态软件园、长影海南“环球100”、三亚创意新城、陵水国际智慧企业村等高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扶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抓住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机遇,推进我省文化资源管理、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引导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复制等传统骨干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实现战略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工程。引导文化产业与观光农业、新型工业和金融、商业、房地产等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对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繁荣发展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

  (一)加强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完成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公布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确定并公布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文物保护序列。编制《海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全省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挖掘整理琼崖历史传统文化、地方民间民俗文化、黎族苗族风情文化、热带岛屿海洋文化、自然生态环保文化、多元融合开放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立文化遗产基础信息库。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修缮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保护性开发“海口骑楼老街”,推动业态调整,打造特色旅游风情街区。加强五公祠、东坡书院、落笔洞、海瑞墓(园)、丘浚墓、秀英炮台、琼崖一大旧址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管理和开放利用。加快在三沙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大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力度,制定项目分类、保护标准以及保护规划,完善名录体系,重点保护列入联合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特别是海南独有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建立健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建设一批综合性展示传习中心、传习馆(所)。实行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运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推动生产性保护。建立琼崖历史文化和黎族苗族等传统文化保护区。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在文物复制、文物信息、文物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弘扬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

  专栏8: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程

  1. 南海海疆考古工程:加强南海海域、岛屿的考古发掘工作。

  2. 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完善对五公祠、东坡书院、落笔洞、海瑞墓(园)、丘浚墓、秀英炮台、琼崖一大旧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有序开发相关旅游项目。在三沙市西沙群岛的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礁等四大区域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

  3. 三亚落笔洞发掘保护工程:尽快制定规划、组建队伍、落实经费,邀请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参与。在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相关旅游项目开发。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濒临灭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重点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推进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陈列传习设施的建设。实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计划。设立黎族等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5. 海南魅力文化开发工程: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文化机构和个人,以琼崖历史传统文化、地方民间民俗文化、黎族苗族风情文化、热带岛屿海洋文化、自然生态环保文化、多元融合开放文化元素为基础,创作生产各类文学作品和文化旅游产品,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
 

  (二)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的文化艺术生产及创新机制,扶持原创文化艺术创作生产。重点培育文学创作、艺术表演、广播影视、动漫创意、视觉艺术等方面的原创群体,定期组织全省性原创文学艺术采风、创作和汇演活动。与中央音协合作举行“唱响海南”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编创适应旅游市场需要和驻场演出的大型原生态精品歌舞节目,形成著名旅游演艺娱乐品牌。实行重大选题论证制度,健全文化精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制。完善精品创作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戏剧、歌曲和文艺类图书。精心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吸引国内外创意、创作人才来海南从事文化艺术创作,支持国内外文化精品、文物、艺术品在海南汇聚、展览和交易。建立健全奖励资助文艺创作的渠道与方法,建立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开展省优秀文艺作品评选活动,促进各艺术门类全面协调发展。设立“海南省文学艺术奖”。

  专栏9:重点文化精品工程

  1. 演艺精品工程:创作排演和复排、提升3-5台富有思想内涵和海南特色的精品剧(节)目,在省内定点和巡回演出,并参加全国性艺术展演评比。集中力量打造《红色娘子军》等旅游演艺精品。复排琼剧传统剧目《书院》,创排琼剧《海瑞别传》、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故事》、大型民族舞剧《鹿回头》和《南海观音》等重点剧目。

  2. 影视精品工程:培育、引进2-3个全国一流的影视制作单位在海南设立总部或制作经纪机构,制作3-5部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海南题材的影视剧、广播剧。重点支持拍摄《海南战役》、《我爱五指山》,以及动画片《海南神话传说系列》,指导拍摄《天涯浴血》、《宋庆龄》、《中国南繁》和《我爱你中国》以及反映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生活的影视剧,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有1-2部影视剧、动画片获国家级奖项。

  3. 广播电视精品工程:培育一批品牌广播频率、电视频道、栏目节目,力争每年有10件以上广播电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4. 出版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反映海南民族文化、历史变迁、对外开放及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精品图书和音像制品。编撰出版《海南大辞典》、《海洋蓝色国土》等具有海南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出版物。培育2-3种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报刊品牌。培育1-2个网络出版强势品牌。

  5. 文化精品汇聚展示基地建设工程:利用各类文化艺术节庆,举办全国性文化艺术精品汇演、会展活动。吸引海内外文化精品、文物、艺术品等来海南汇聚展示。
 

  (三)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利用海南的自然环境、文化资源和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采取“政府推动、公司经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做到月月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季季有重大体育赛事。重点办好中国海南岛欢乐节、黎族苗族“三月三”等标志性旅游节庆,支持办好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国际性选美比赛等时尚文化活动,指导办好海口万春会、冼夫人文化节、国际东坡文化节、保亭七仙岭温泉嬉水节等地方品牌节庆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兴办国际岛屿文化艺术节、国际流行音乐节、国际乡村电影节、亚洲青年动漫节、海南省艺术节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争取国际知名体育机构和国内体育组织支持,打造国际顶级高尔夫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亚洲顶级赛、世界搏击拳王争霸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斯诺克世界杯赛等重大赛事品牌,力争海南继续成为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经停港。策划举办帆板、海钓、滑水、沙排、航模等时尚运动。积极试办国际通行的文化娱乐项目,启动发行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

  专栏10: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品牌打造工程

  (一)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做到月月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

  一月:举办新年(或新春)音乐会;

  二月:举办海口万春会、换花节,同时举办文笔峰庙会、澄迈家家乐农民文化节;

  三月:创办国际岛屿文化艺术节,同时举办冼夫人文化节、妈祖文化节等传统文化节庆;

  四月:举办黎族苗族“三月三”文化节,同时举办琼剧、黎族苗族歌舞、临高人偶戏表演等富有地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

  五月:创办国际乡村电影节,同时举办国际性选美比赛等活动;

  六月:举办福山咖啡文化节,同时举办澄迈盈滨龙水节和国际龙舟锦标赛、定安端午美食节;

  七月:举行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

  八月:举办保亭七仙岭温泉嬉水节;

  九月:举办海南省艺术节(三年一届),同时创办亚洲青年动漫节;

  十月:创办国际流行音乐节;

  十一月:举办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同时举办国际东坡文化节、儋州调声表演等文化活动;

  十二月:举办中国(海南岛)欢乐节,逐步将欢乐节打造成海南国际旅游岛标志性的旅游节庆,同时举办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

  (二)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做到季季有重大体育赛事

  春季:举办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同时举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三亚国际网球公开赛、高尔夫女子世界锦标赛、国际斯诺克海南邀请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阶段赛事。

  夏季:举办全国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超霸赛、斯诺克世界杯,同时举办帆板、滑水等水上运动赛事,以及策划举办围棋、中国象棋、航模类等智力赛事。

  秋季:举办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亚洲顶级赛,逐步办成世界著名的公路自行车赛,同时举办“龙行天下”世界搏击拳王争霸赛,争取将该赛事落户海南;举办高尔夫欧洲巡回赛三亚女子公开赛、斯诺克世界公开赛、国际动力伞飞越琼州海峡挑战赛、国际海钓邀请赛;引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等赛事。

  冬季:举办海南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赛,同时举办海南“金椰子”高尔夫球公开赛,逐步打造成国内顶级、亚洲知名的高尔夫品牌赛事;举办海南观澜湖高尔夫世界职业明星邀请赛,以及策划引进国内外大型高尔夫职业赛、业余赛等;举办儋州马拉松赛、两岸三地桥牌邀请赛等赛事。
 

  七、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一)加强重点新闻媒体建设。推动整合报刊、广电、网络等传媒资源,组建大型传媒集团,形成与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新闻传播力。创新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组建省新闻中心,强化统筹、指导、协调作用,提供高效、便捷、有序的新闻采访服务,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推进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在传播质量、影响力及广告发行等方面达到全国同类媒体先进水平。支持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建设公益性图片数据中心。推进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传播能力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形成节目丰富、传输先进、功能齐备、有序运营的广播电视新格局,将三沙卫视打造成为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电视频道。建立新闻行业职业道德评判机制和新闻行业进入退出机制,加强从业人员道德作风建设。

  (二)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发挥海南网络媒体的品牌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新媒体集群。加强南海网等重点新闻网站的内容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天涯社区、凯迪网络等知名商业网站加快转型、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手机媒体、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鼓励创作生产适合在网上传播的文学、影视、娱乐等网络文化产品。

  (三)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和应急报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开发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信息内容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全省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推进全省城乡社区数字影院建设,完善和规范全省农村电影院线、校园电影院线机制。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推动海口、三亚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海南凤凰新华出版发行有限公司加大城乡网点建设,实现渠道、信息、物流一体化。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提高公共危机舆论引导能力。依托省新闻中心,统筹多种新闻传播手段,建立应急新闻报道信息播发平台和管控平台,构建覆盖广泛、统一联动、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应急报道体系。

  专栏11: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工程

  1.加强主流媒体建设:重点加强海南日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增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

  2.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加快发展南海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构建更加灵活、更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加快技术装备设施的改造升级,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3.加快发展新媒体新技术:重点加快建设全省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并与国家播控平台相衔接。加快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和多媒体、多终端传播内容以及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建设。
 

  (四)扩大国际文化交流。深度开发博鳌亚洲论坛平台资源,充分发挥三亚、海口以及海南东线国家休闲度假海岸的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和国际性经贸文化活动在海南举办,提升国际旅游论坛、国际数学论坛、岛屿观光政策论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论坛、海口国际游艇经济论坛、海口国际高尔夫论坛、东坡文化国际论坛、海南国际养生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创设中华文化(海南)国际论坛,积极引进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会议、论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行业组织来海南召开年会,形成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集群。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将对外交流区域向世界滨海旅游城市、岛屿型国家(地区)、文化名城、友好城市拓展,交流对象向国外主流社会拓展,交流手段向多元化拓展。举办海南文化海外行和境外海南文化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海口设立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办外国留学生教育、海外华文教育基地、海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培训基地。加强与各类国际旅游组织、体育组织和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国际性节庆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支持世界各地海南乡团机构及海南会馆传播海南文化,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

  (五)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支持指导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机构制定对外传播合作战略,重点做好与境外媒体互换版面、互派记者采访,到境外合作办报办刊。支持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旅游卫视实现境外落地,成为国际专业旅游电视频道。支持三沙卫视环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落地。支持重点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中央重点新闻网海南站开办国际频道、外文频道,增强对外传播国际旅游岛建设信息的能力。支持省内网络媒体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组织境外主流媒体“海南行”,邀请国际名家来海南开展文化联谊交流。

  (六)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建立健全促进文化出口的部门联系机制。培育一批文化出口贸易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出口产品和服务项目,构建一批对外文化交易平台。鼓励对外文化以民间和商业的方式“走出去”,扶持文化企业在境外投资,开拓海外市场。鼓励文艺院团开发对外演艺节目,鼓励出版发行企业开展对外版权合作和贸易,鼓励影视机构生产制作对外销售的电影、电视、动画片。积极创办国际版权交易基地等国际文化会展,打造文化进出口基地。利用中国-东盟“10 + 1”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和泛珠三角“9 + 2”经济区、港澳台交流合作等经济合作机制,提升海南对外文化合作水平。

  八、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一)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制定实施“十二五”时期宣传文化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省与市县分工负责、分类培训、分级管理的人才培训体制机制,建立省宣传文化人才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培训工作改革力度,实现培训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培训对象从机关向基层拓展、从本部门向本系统拓展、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拓展,实现全员覆盖的培训目标。依托党校、高等院校开展各类人才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专题培训和业务培训。在“十二五”期间,争取省直宣传文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主要业务骨干每年培训1次,市县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每年培训1-2次,乡镇、街道宣传文化干部每年培训2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文化产业专业、院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文化产业方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省政府文化顾问委员会,对有重大贡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给予奖励。全面实施《海南省中长期宣传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着力加强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现代新闻传播、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传播、新媒体等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选拔培养100名理论、新闻、出版、文艺、体育等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全国“四个一批”人选15名。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鼓励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研究出台人才培养管理办法,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职业经理人和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家。抓住海外人才回流机遇,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引进聘用计划,引进一批经营管理和业务领军人才,特别是国际会展、高端演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动漫游戏、游艇产业、邮轮产业、国际赛事等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高端文化产业人才。

  (三)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关于加强我省市县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有利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改善队伍结构。选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开展专题性专业性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积极创造条件,选派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到中央直属和先进省区市宣传文化单位挂职锻炼。组织实施我省宣传文化人才智力支持中西部项目,每年选派省直宣传文化单位和海口市、三亚市宣传文化单位30名业务骨干到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市县挂职锻炼,每年从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市县选派30名业务骨干到省直宣传文化单位或海口、三亚市宣传文化单位跟班学习。重视扶持民间文化人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宣传文化人才教育培训规划,纳入人才选拔培养范围,纳入人才工作服务对象。

  (四)建立健全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开放式人才柔性流动制度,鼓励以调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人才租赁、聘请、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集聚和使用各种人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评价奖励体系。设立省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在户口、住房、科研经费、职称评聘、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政策。研究出台允许以资本、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项目投资和利润分配的政策。加强人才个性化管理和服务,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专栏12: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领域中青年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新媒体新业态、基层宣传文化骨干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工程覆盖面。

  2. 中西部基层文化人才扶持工程:每年从省直宣传文化单位和海口、三亚市直宣传文化单位选派30名业务骨干,到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市县宣传文化单位挂职锻炼;同时从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市县宣传文化单位选送30名文化骨干,到省直和海口、三亚市直宣传文化单位挂职锻炼,期限1年。

  3. 中直机关与省直机关人才交流工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会同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建立中青年干部对口交流挂职机制,每年从省直宣传文化单位选派10名中青年干部,到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门挂职锻炼,期限1年。

  4. 建设国家级宣传文化培训基地:加快推动海南省与中宣部等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共建国家级宣传文化培训基地项目,尽早建设成功能齐备、联系广泛、辐射力强的高级培训基地。

  5.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九、强化政策和组织保障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要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省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关于土地、财政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和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要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设立省、市两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制定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的具体措施。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改革发展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等。要加强文化立法工作,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不断提高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法制保障水平。

  (二)组织实施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高度,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对全省宣传思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发挥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督查职能。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发展改革、旅游、财政、国土、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落实政府投入、土地供给、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信贷扶持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文化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发展。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规划的贯彻落实。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检查,做好中期评估,强化组织实施。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