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尖扎县以文化旅游促移民新村振兴
青海尖扎县德吉村统一打造的农家乐民宿区。经济日报 记者 刘春沐阳 摄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多个贫困村251户农牧户集中安置,同时采取“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2018年12月初,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已是冰天雪地,但是在黄河岸边,却有个村子景色旖旎,流露出一派“小江南”的味道。这就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无中生有”的新村——德吉村。近两年,这样的村子在尖扎县多了起来。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尖扎县,体味移民新村的新生活。
易地搬迁改善生活条件
尖扎县是深度贫困县,大多数群众生活在县内的浅脑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信息闭塞,自然环境和贫困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农牧民人均收入基本处于低收入水平线。
据尖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春宁介绍,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尖扎县于2016年9月开始在昂拉乡河东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对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多个贫困村农牧户251户946人进行集中安置,并命名为“德吉村”。
德吉村所在的地方,以前是大片荒地,尖扎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采取“统归自建”模式,修建住房251套,户均建房80平方米,并统筹推进了搬迁点水、电、路、讯、污水处理厂以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今的新村,藏族风情的院落错落有致,碧清的黄河水蜿蜒而过,河边的沙滩、码头、木栈道整洁别致。去年10月底,德吉村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德吉村村民卡先加原来住在尖扎滩乡羊治村,他的一个孩子几年前患上脑瘫,为给孩子治病,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村子交通又极不方便,想出门打工都不容易。易地扶贫搬迁到德吉村后,卡先加和妻子在家印经幡,4天时间能印1万米,卖3万多元。卡先加说,现在村里离县城只有7公里,销售经幡特别方便,批发给商店就可以了。
继德吉村之后,2018年,尖扎县又新建了当顺乡东果村、尖扎滩乡萨尕尼哈二期、康杨镇寺门村、昂拉乡达拉卡、尖扎县城安置小区等5个安置点,涉及搬迁对象339户1350人。
因地制宜搭建致富平台
易地搬迁只是第一步,要想使村民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有稳定的保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必须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点后续产业,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对此,尖扎县创新思路、着眼全局、因地制宜,按照“以产带迁、以产促迁”的思路,采取“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
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县域内壮观的自然风景,尖扎县加速培育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和手工艺产品加工,不断培育致富新增长点,带动搬迁群众增加收入。据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飞燕介绍,尖扎县通过组织动员和引导农牧民参与,培育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特色农家乐、特色小吃为主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投入资金分别在昂拉乡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顺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能科乡德欠村等地开发旅游项目。
其中,德吉村依托黄河风景、气候较好、海拔较低、交通便利等独特优势,开发了露天沙滩、水上游乐码头、黄河垂钓、亲水广场和30户农家乐等旅游基础设施。张飞燕说,德吉村乡村旅游景点于2018年7月底开始运营,到10月底进入旅游淡季,不到3个月的时间,旅游人数已突破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0余万元,目前,日接待游客达300人以上。
能科乡德欠村建成自驾营地,并成功举办了2018年“灵秀尖扎、醉美能科”千人徒步大赛,大力推介最美草原、色彩农业、油菜花海、庙宇古刹、原始森林、峡谷飞瀑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尖扎滩乡萨尕尼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总占地200亩的牦牛部落文化体验与写生基地,建设藏式大、小型悬空帐篷49座,依托每年举办的赛马盛会,积极推介集观光、藏餐、娱乐、牧区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牧家游,旺季日接待游客100人。
措周乡则以旅游扶贫为主线,在措香村举办措周乡“扶贫+旅游+民族团结让群众更幸福”主题活动,编排民间文艺演出节目,推介五谷画、藏族服饰、木工家具等当地特色文化,为游客展现草原热情和藏文化魅力。
发展旅游促进就业创业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村民的就业。以德吉村为例,目前,村里已安置了保洁员77名、村警2名、水管员2名、旅游服务员22名,另外还安排了30户群众发展农家乐,38户群众经营特色小吃,引导群众旅游脱贫。
紧挨着黄河岸边就是一条宽阔、干净的水泥路,路旁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藏族风情院落,也是德吉村统一规划的农家乐场所。每户院落前都立着一块木牌,写着主人的名字、可提供多少床位、餐饮收费标准等。记者走进其中一户农家乐,得到了主人加羊索南的热情招待。
加羊索南的农家乐是一座四室一厅的院子,干净整洁,共能提供10个住宿床位,室内的家具均为木质,古色古香,还有很多藏族风格的小物件,不少游客都很喜欢。加羊索南原本是尖扎滩乡放牧的牧民,那时年收入不到1万元。德吉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后,加羊索南一家搬到了山下,在村里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开业短短3个多月,加羊索南的收入就已经达到1.4万多元,比过去养羊1年的收入还要多。
为了帮助村民经营好农家乐,村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将外面的专家或民宿业者请过来,为村民培训,还组织大家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民宿运营管理经验。
“现在村里人除了在县城打工,就是在家从事旅游服务。到了旅游旺季,30户农家乐和38户特色小吃根本忙不过来,目前许多群众申请明年开办农家乐或特色小吃,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孟春宁说。
搬迁的是新居,搬不走的是各族群众千百年来独特的民俗传统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文化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开发,尖扎县全面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乡土文化,让地域特色文化看得见、听得到、能品尝、可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知度,使乡村旅游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迸发出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火花。这就正如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所说的:“处理好旅游与生态、民生的关系,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忙起来、有事干,吃上‘旅游饭’;处理好旅游与产业的关系,发挥旅游就业容量大、增长快的潜力,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刘春沐阳 石晶)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元旦假期北京151家景区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 文旅融合成亮点2019-01-02
- ·元旦海内外游客漫游烟台 文旅融合升温景区主题游2019-01-02
- ·元旦假期四川74个景区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同比增长170%2019-01-02
- ·各地节日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新产品2019-01-02
- ·「元旦假期」山东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文化旅游市场平稳有序2019-01-02
- ·福建:元旦文化和旅游假日接待游客1184万人次2019-01-02
- ·文旅融合成首都高质量发展亮丽风景2018-12-29
- ·涉县文化+旅游增添发展新动能2018-12-29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