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改革开放40年平凉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综述

2018-12-13 绿维文旅 标签:文化旅游

  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改革开放40年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赵育娴

  陇山东麓,泾河上游。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古丝绸之路东端,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记录下平凉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脉络,也见证了其文化旅游业从弱到强、从分到合的拔节生长。

  回眸40年,平凉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以开放、繁荣、多元的步履,让人们感受到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时代历程,感奋于地域文化“软实力”的日益提高。

  40年来,我市旅游业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创新,经历了“六五”“七五”起步,“八五”“九五”加快发展,“十五”到“十一五”提质增效,“十二五”到“十三五”转型升级的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孕育首位产业。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全域旅游新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改善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勾勒出一幅文化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无”到“有”,旅游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平凉旅游资源遍布全市,自然人文景观达100多处,崆峒山等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涵较强的开发潜力。但偏居西北一隅,宣传推广力度欠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初期多数景点鲜为人知。

  改革开放之初,平凉从积极恢复旅游景点开始,对旅游认识逐步深化,旅游产业定位几经变迁。

  1985年1月,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掀开了平凉旅游发展新篇章;1998年,平凉将旅游业定为经济发展四个新的增长点之一;2002年,市第一次党代会把旅游业确定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全市首次旅游发展大会召开;2009年市委二届六次全体会议后,全市旅游产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

  2017年8月,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重点培育,极大调动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为旅游业全面发展和提质增效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

  今年,全市着力做强“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提出把平凉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目标。

  以大景区建设为载体,我市精心谋划,推进崆峒山大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机构设置,积极申请设立关山大景区管委会,引进战略合作企业投资开发大景区,为全市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紧盯旅游发展新业态,我市安排旅游产业投资专项引导资金,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实施编辑一套平凉旅游文化丛书、编撰一套平凉旅游解说词、拍摄一部平凉宣传片、编排一场实景演艺剧目、推出一批平凉好商品等“N个一”工程。

  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多项殊荣,改革开放以来,平凉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仅今年,我市计划实施重点旅游建设项目37个,列入市级领导“三个一”包抓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51.6亿元。

  通过整合创新宣传推介模式,全市开展了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培育多条旅游精品路线,深度展示了“绿色开放幸福美好平凉”旅游新形象,游客市场基本覆盖全国。

  经过数10年发展,平凉旅游接待人数由2002年的83.65万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1961.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02年的2.26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09.79亿元,分别增长了22.4倍和47.6倍,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平凉市已跨入甘肃省旅游大市行列。

  从资源到产业,文化“软实力”锻造发展“硬功夫

  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平凉是西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缩影。早在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降生于静宁成纪,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西王母降生于泾川“回山”,周文王伐密祭天筑“灵台”……

  这里曾繁衍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相继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成纪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四大文化名片,演绎着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40年,又重新赋予这座古老城市崭新的生命力。

  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平凉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统筹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区一重点”的发展策略,集中实施“163”计划,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特色文化名市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40年间,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效能从相对紧缺狭窄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全市现有文化馆8个,博物馆8个,数字影院13座,乡镇文化站106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98个,农家书屋1550家;体育运动公园(广场)11个,各类体育场地4900个;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13%,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46%。

  截至2017年底,全市乡村舞台贫困村覆盖率达98.32%,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79.4万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34册,初步建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

  加大乡村文化发展,我市组建各类群众文化社团2100多个,打造的“平凉文化年”“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广受社会好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惠及农村群众33.02万户。

  来看文化产业一份“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谋划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307个,概算总投资682亿元。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23个,签约合同金额314.35亿元,到位资金75.57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平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成文化集市生产基地11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到787家,3家企业被评为全省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业近三年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打造属于平凉自己的品牌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各类文化节会赛事,我市运动员代表省、市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共获51金65银51铜的佳绩。连续推出《遇见崆峒》《浴血反击》《皇甫谧》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的优秀影片。

  从改革开放前查出并确定文物点143处,到如今全市境内有不同时期历史文化遗存2252处,普查确定文物点2257处,多件文物先后在美国、法国等地展出,40年改革实践平凉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

  平凉,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新时代改革故事。

  文旅融合,描绘城乡发展新画卷

  2014年底,甘肃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途径。

  2015年,市委、市政府把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放在突出位置,深挖文化旅游资源,统筹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互动互补、互促互利,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峰。

  2017年召开的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着眼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基础,为文化旅游产业勾勒出发展蓝图。2017年,我市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双增长,上半年旅游人数超90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50亿元,同比增长20%。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筹、全要素提升、全社会参与”——今年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提出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迈进。

  2018年,平凉组团参加CCTV—2《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节目,通过6个竞演环节,向全球观众全方位、高规格推介了我市文旅资源和城市特色名片,细腻呈现了平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取得了轰动性宣传效应。

  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让一大批村民搭上了“致富快车”。市、县区通过适时扶持农家乐、民宿、露营基地、自主采摘园发展,鼓励引导当地群众通过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一条致富路。

  在今年7月举办的2018年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中,我市谋划推出以“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平凉”大型电视文化活动、“弈决崆峒”世界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万人太极拳展演、甘肃崆峒山—湖北武当山武术交流活动、“风物之旅—崆峒行”公益健走活动等内容为主的系列活动,广泛宣传推介了平凉,推动了全市旅游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平凉正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区域首位产业,奏响文化旅游走出平凉、节拍鲜明的恢宏“交响乐”。


本文关键字:文化旅游 查看更多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泛旅游规划设计机构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四甲广告
数字文化馆
乡村振兴
主营业务

旅游运营回答

如何做好旅游策划
第一, 精准的定位旅游景区定位,是景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为旅游景区开局找魂的[详情]
特色小镇如何运营
1,运营体系一定要走在小镇实施的前边。只有将运营工作前置,小镇的生命机能才[详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
十四五应该如何编制?
为编制好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绿维文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七大编[详情]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杂志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电子期刊

专题导航: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区提升|全域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温泉规划|景区规划|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度假区规划

扫一扫 订阅“绿维微信电子刊”
旅游·小镇·乡村振兴
收藏干货,共享案例
官方微信账号:绿维文旅lwcj2005

中国旅游规划四甲级资质单位-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络营销支持:北京绿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咨询热线:400-068-8099 Email:web@lwcj.com 邮编:100007 绿维创景联系方式,策划、规划、设计等项目咨询QQ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D座 京ICP备12033662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