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
中国甘肃网11月27日讯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天政办发〔2018〕24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及驻市有关单位:
《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21日
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生态建设的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天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000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40个;旅游人数达到60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达到19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50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6%和30%以上;入境游客达到1.6万人次。加快建设麦积山、伏羲庙、大地湾3个大景区,深度开发10个精品景区、20个特色景区,培育打造30个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发展壮大20个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文化旅游业带动社会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一)重大项目实施工程
1. 推动重大项目实施。积极推动黄河雕漆文化博览园、华昌欢乐城、麦积山自驾车房车营地、大象天水·秦源古镇旅游综合体、百花小镇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实施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世行贷款项目。精心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体验内容丰富、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市招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建设局、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深入实施《麦积山大景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麦积山大景区大环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打造百万人次景区”目标,加快建设伏羲庙和大地湾大景区,完善大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实施好伏羲庙游客中心、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提升景区综合服务水平。(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建设局、市工商局、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政府负责)
3. 建设文旅产业园区。着力开发打造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卦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大地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围绕五大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业态融合多样、配套设施完备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 开展全域旅游创建。深入实施《天水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进程,推进武山县和麦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鼓励其他县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形成市、县区上下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全域旅游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统筹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自驾游房车基地(营地)。到2025年,全市建成大型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咨询点)15处、自驾车房车基地(营地)10处。(市文化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加快天水机场迁建工作,适时增开新航线。依托宝兰高铁,增开更多旅游专列。加快实施在建重大旅游公路建设项目。优化提升市、县区旅游专线和客运专线运营水平。完善景区停车场和通往景区港湾式观光停车场建设。到2025年,实现4A级景区通一级、3A级景区通二级公路,4A级以上景区通旅游专线车。(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天水机场公司、天水火车站、各县区政府负责)
3.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全力实施《天水市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市智慧文化旅游“一中心、三平台、十工程”建设,实现全市文化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智慧化。依托陇东南旅游联盟秘书处,在天水规划建设陇东南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市文化旅游局、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市智慧城市办、各县区政府负责)
4. 积极实施“厕所革命”。结合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全域无垃圾”城市等创建工作,突出城区、景区、乡村和交通沿线,采取建、改、扩、养、管相结合方式,推动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升级,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改建旅游厕所230座。(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三)产业要素完善工程
1. 开发特色旅游餐饮。提升“伏羲”菜系品质和天水名小吃品位,积极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地方餐饮。举办特色餐饮大赛,开展名菜名店评选活动,认定一批餐饮技艺传承人。到2025年,两区建设旅游美食街各2条,五县至少建成1处美食街(夜市)。(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2. 扶持饭店业发展。积极开展旅游饭店评星定级。大力发展主题酒店、养生度假酒店和生态庄园酒店。开发建设农家客栈、休闲农庄、古村民居等特色精品民宿。到2025年全市发展旅游饭店280家(其中旅游星级饭店60家),床位总数达到6万张。
3. 支持旅行社做优做强。深入推进“互联网+旅行社”融合发展,鼓励旅行社到市内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拓展航空、铁路票务以及会议展览、商务旅游、体育赛事等业务领域,做强做优旅行社。(市文化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规划局、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4. 研发文化旅游商品。扩大雕漆、陶艺、丝毯、玉器、麻鞋等特色旅游产品生产规模。规划建设天水文化旅游商城,两区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各2条,五县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各1条。研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定期举办天水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和展销大会,促进文旅商品生产、研发、营销一体化。(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工商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5.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建立体现企业优势、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一批文化“旗舰”企业。完善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培育一批资产质量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文化骨干企业。(市文化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工信委、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1. 打造品牌文旅产品。依托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文化五大历史文化和地域民间民俗文化,创意策划打造一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色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深度挖掘麦积山、伏羲庙、大地湾、水帘洞、大像山等重点景区文化内涵,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打造大众化文化旅游产品。(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培育旅游演艺市场。依托大景区建设旅游演艺场所,鼓励各类专业艺术院团在景区和园区创演高水准演艺节目。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方式,做好《一画开天》常态化演出,推动《麦积圣歌》《大秦文公》《轩辕大帝》等精品剧目面向游客定时定点演出。4A级以上景区实现旅游旺季演艺节目演出常态化。做好《一画开天》的常态化演出,推动《天秀天水》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落地实施。(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
3. 提升重点节会品牌。承接办好甘肃省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创新办好李杜诗歌节、“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等重点分项活动。持续办好秦安女娲文化旅游节、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武山祈福文化旅游节、甘谷大像山文化旅游节、张家川关山文化旅游节等县域品牌节会。(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节会办、各县区政府负责)
4. 实施文化遗产活化行动。加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主题文旅产品,让文物“动”起来、经典“活”起来、传统“走”出来。实施文化遗产 “历史再现”工程。(市文化旅游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五)乡村旅游振兴工程
1. 发展农家乐旅游。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村镇发展规划,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农民宅基地等资源,整合农村异地搬迁、水利河道治理、交通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林业绿化等项目资金,规划建设一批田园旅游综合体,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旅游扶贫,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到2025年,发展标准化农家乐1200户,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扶贫办、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加快名镇名村开发。按照城镇旅游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景区化要求,立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旅游名镇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六)特种旅游开发工程
1. 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林业、草原、水体等资源,积极开发农林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游园采摘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鼓励城镇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镇休闲空间。引导村镇发展观光农业、民宿客栈等生态旅游综合体。(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发展康养旅游。全面实施《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天水片区规划》,深度开发温泉疗养、药膳美食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加快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和自然生态养生基地,加快武山、清水、街亭温泉养生基地提升改造。(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民政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3. 发展体育旅游。制定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实施方案,借助举办麦积山山地自行车赛、龙舟公开赛和“李广杯”传统射箭比赛等国际国内品牌体育赛事,积极开发体育竞技、运动健身、攀岩探险、徒步穿越等体育旅游项目,认定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产品。(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4. 发展研学旅游。完善天水地质博物馆服务中心、市博物馆、大地湾博物馆、天水地质博物馆、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麦积山植物园、麦积山论坛永久会址、秦州青少年森林体验教育中心、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等研学旅游基地接待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5. 发展工业旅游。挖掘整理工业遗产,加大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址保护力度,将其打造成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依托星火机床、华天电子、长开电工、黄河啤酒、岐黄药业等重点工业企业,积极开发工业旅游项目,打造一批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七)文旅品牌培育工程
1. 全力开展品牌宣传。主打“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三大品牌,力推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秦汉三国文化遗迹游、陇上回乡民族风情游、秦岭森林生态休闲游、天水沐浴温泉度假游、美丽乡村农业观光游、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游、草原风光民俗体验游等十大特色旅游,形成内外互联、相互支撑的特色旅游品牌发展格局。充分运用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通过网络直播、影视植入、达人踩线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体验式宣传营销。(市文化旅游局、市建设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农业局、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
2. 扩大文旅对外交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北协作体、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川宁经联会协作体、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区域间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深化优秀文艺精品剧目互动交流演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负责)
3.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市、县区两级文化旅游市场执法机构,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建立旅游诚信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健全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完善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文化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坚决遏制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加快行业协会改革发展,推动行业监管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绿色旅游,营造文明消费大环境,提高城市美誉度。(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安监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三、工作路径
依托我市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其它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产品,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筹协调,优质发展。强化统筹协调,积极促进文化旅游在规划、项目、资金、节会、产品等方面共享资源信息、支持政策、发展平台,实现深度融合、快速发展。科学制定完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提高资源开发层次和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内涵价值,创建文化旅游名优品牌,引导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加大文化挖掘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等新业态新产品发展,推动民宿、农家乐等传统旅游产品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商标战略、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健全文化旅游评价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诚信体系,完善优质发展的制度环境、质量环境和消费环境,全面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二)创新融合,推动产业。建立“文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使产业融合成为产业体系升级扩容的新动力。实施景区提升行动,以麦积山大景区改革为突破口,深度挖掘伏羲庙、大像山、水帘洞、南郭寺、玉泉观等景区文化内涵,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实施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行动,搭建文化演艺机构和旅游景区等之间的交流对接平台,以《一画开天》常态化演出为突破,两区率先实现演艺常态化演出,五县积极推动常态化演出。实施文物古迹活化行动,挖掘五大文化及民俗、农耕等文化元素,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文化旅游主题产品,确实让文化动起来、文物活起来。实施文化创意提升行动,坚持以创意、创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以现代科技有效延长和增容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三)招大引强,提升水平。积极搭建市级文化旅游投资平台,打通资本市场通道,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保障。深化景区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重点景区构建产权明晰、富有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建立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库,指导督促县区发掘储备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立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审批、推进、协调、调度绿色通道机制,由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农牧、林业、环保等部门联审联批,及时解决文化旅游项目立项、审批、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难题。实行文化旅游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对大型文化旅游项目,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四)完善机制,精准营销。瞄准“一带一路”关中城市群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等境内外主要客源市场,强化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开展精准宣传推广。整合宣传力量和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宣传营销机制,全面打响 “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持续办好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李杜诗歌节等重点节会。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开展“短平快”的宣传推介与营销,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施“一部手机游天水”。利用举办重大会议、会展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策划开展事件营销、新闻营销。建立全省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淡季价格优惠联动机制,加大优惠奖励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做好冬春季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着力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督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亲自研究部署,重点抓好规划制定、政策出台和责任、措施的落实。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形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等“六个意见和一个办法”,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给予支持,认真落实旅游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重点抓好文化旅游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真正靠人才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创新政府、高校、企业及协会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对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超前规划、部署与安排,对现有的文化旅游工作骨干、业界人员进行培养提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强化各类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环境。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旅游景点:一起到西雅图,感受不一样的文化色彩2018-11-27
-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部署旅游安全工作2018-11-27
- ·宁夏:文旅融合新高度 构建大文化大旅游新格局2018-11-27
- ·中国旅游传播:优质内容是传播核心 科技为传播赋能2018-11-26
- ·吴江第十六届酒乡旅游文化节在桃源镇开幕2018-11-26
- ·合并!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揭牌2018-11-26
- ·红舞潇湘!首届红色旅游文化广场舞大赛落幕2018-11-26
- ·国家林草局: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森林康养、生态观光旅游2018-11-24
-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发文,助力文化领域PPP模式发展2018-11-23
- ·湖南已从旅游资源大省成为旅游产业大省2018-11-23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