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skr人,探索城市规划与高温背后的联系
经历了旷日持久的高温,南北方“蒸烤双拼”携手,热出freestyle,热skr人。城市的高温与城市规划、人口规模、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气候问题与挑战,需要采取相关的城市规划行动予以积极应对。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据了解,因为今年夏天北极冷空气南下势力偏弱,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强度偏强,在其控制下,易出现高温闷热的天气。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大城市中,重庆、长沙、武汉表现最为“突出”。其中,重庆热的最持久,7月高温日达20天,不仅白天热,晚上也不“打烊”,堪称“火炉王”。
“火炉”城市知多少
中国“火炉城市”经历了多次演变,衍生出多个版本。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最早也流传最久的版本据说出自民国,包括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三大火炉”;后来加入了长沙,变成了流传最广的版本:重庆、武汉、南京、长沙“四大火炉”。2012年,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根据1981年到2010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炎热指数、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要素,得出了近31年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是:福州、重庆、杭州、海口、长沙、南昌、西安、武汉、南宁、广州。
不管版本怎么衍变,在各种版本中,重庆成为唯一榜榜有名的城市,的确不虚火炉之名。其它上榜城市,不管是长沙,武汉还是南京,全都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容易出现持续高温。相反纬度更低的广深一带,因为靠海而降雨充足,很少出现在火炉城市的排行榜上。
不过不管哪个版本的火炉名单,都会与不少人的感知不吻合,这是因为它至始至终都是一项民间的评比,缺少科学统一的统计口径,“火炉”城市一直没有确切的定义和科学的标准。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对“火炉”城市的影响
火炉城市往往也是交通枢纽。有观点指出,民国时期的人口流动低,得到公认的火炉城市,一定是关键性的交通枢纽,外来人口聚集或者途经。如果是闭塞之地,所谓火炉,也只是各地民众自说自话而已,不会形成共识。那时候交通和商贸对水运的依存度很高,而重庆、武汉、南京老三大火炉,全都是长江沿线重要的码头城市,也形成了有名的商埠。加上这些地方夏季温度本来就高,往来贸易的商贩口耳相传,将酷暑的情况带到全国各地,才会形成火炉一说。
火炉城市也是经济地位的体现。有观点指出,区域经济对城市温度的影响,被科学证明属实的热岛效应,也提供了一个解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两个巨大的改变:人口密度提高;土地功能改变。人口聚集区,相应的建筑密度也高。高楼阻挡了空气的流动,加剧了热岛效应。此外,人口密集之地,经济生产也更密集,比如尾气排放量更大,这也被视作温室效应的重要源头。随着土地功能的改变,植被减少,硬化的地面取代土壤,工厂取代森林。城市化越高的地方这种改变越大,温度的变化越是明显。
重庆(图片来自摄图网)
比如,有观点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地表温度平均值,从2000年7月到2016年8月增加了5.72℃。
武汉(图片来自摄图网)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武汉。作为老三大火炉之一,这几年武汉基本很少挤进高温排名的前四。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这几年大力推动绿化和还湖,数据显示,1997年至2011年,武汉建成区绿地面积由5270公顷,增加到了16347公顷。
可见,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人口、工业化等对火炉程度密切影响。另外,随着经济要素在区域内的高度聚集,这种影响还可能通过城市群体现出来。
气象学家研究发现,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不断扩大,区域性热岛迅速扩张,改变了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比如上海,1978年以后,高温极值不断刷新,从37℃到38℃,直到突破40.5℃。
恩施(图片来自摄图网)
这些年流行的十大避暑圣地,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决定城市避暑知名度的,除了气温低的基本自然条件外,交通和发展水平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恩施,随着宜万铁路的开通,背靠重庆和成都的优势充分显现,这些年才能够成为火热的避暑圣地。
“火炉”城市的城市发展之路
“火炉”城市的说法,在某些地方逐渐没那么流行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地区,御热能力大大提高。比如空调公交基本取代了像闷罐子一样的公交车,而冷气十足的地铁,提供了更舒适的出行。但有观点认为,大量空调排出的热气更让路人苦不堪言。
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在居住区、商业区和住宅区提供了无缝的接驳。打车软件能让你在网约车到来时,再穿过暴晒区,钻进空调车里,而不用像过去一样顶着太阳在路边手招出租车。另外,像外卖这种平台的崛起,让人们更多可以待在室内生存,感受室外酷热的时间其实减少了。
这些同样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体现。有观点认为,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热岛效应更显著,室外气温可能更高,但御热能力提升,让我们忘了身处火炉。也有观点认为,随着城市多中心的出现,以及未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城市热岛效应也许会减弱。
(图片来自摄图网)
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气候问题与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通过采取相关的城市规划行动予以积极应对显得尤为迫切。有专家指出,应对气候问题的城市规划工作重点应包括:从战略高度进行应对气候问题的城市规划机制上的顶层设计,加强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将应对气候问题的目标与措施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推进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理论方法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
专家建议,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主要涉及的空间要素包括:城市形态和布局结构、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就具体的应对气候问题的规划行动而言,可设定三个目标,一是减缓宏观气侯变化,二是适应地域气侯特征,三是改善城市微气侯环境。基于这些目标,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可调控的空间要素,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具体建议。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2-22
- ·新形势下如何编制地方旅游“十三五”规划2015-07-27
- ·林峰院长谈2014房地产发展趋势系列之一:2014将迎来房价走势“分2014-02-08
- ·旅游引导的小城镇典范――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02-27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