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要保护好古村落文化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一首歌唱道:“乡愁是情感的记忆,是一壶陈年的老酒。”保留村庄原貌,记住乡愁,就是保护古村落,保护中国农耕文化。
近年来,不仅城市大拆大建,变成“千城一面”,许多农村也在搞大拆大建,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据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数年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2005年,能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有5000余个,到2011年只剩下不到3000个,冯骥才在全国政协会议发言中批评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疾呼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短短五六年时间,中国古村落消失近半,这一现象令人震惊。冯骥才委员把这种现象比喻成“文化悲剧”,很恰如其分。要知道,这些蕴含着丰富农耕文化元素的古村落,有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见证着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变迁。
普查资料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230万个村庄,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庄仅存不足3000个,只占0.13%。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或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上去品味古村落的风采。
旧村改造,提高农民生活居住质量本是好事,但如何防止“万村一面”、破坏古村落文化则非常值得警惕。众所周知,中国农耕文化是世界上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而且非常具有地区特色。据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黄河流域就有了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等;在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以及民族的形成,我国农耕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广泛的民族特点。
古村落承载着中国农耕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根植所在,它如同时间隧道,让我们回到久远的农耕时代。古村落遭破坏或消失,意味着农耕文化残缺不全或遭遇“死亡”。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保留村庄原始风貌,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失而不可复得,旧村改造决不能重蹈城市大拆大建之覆辙,决不能让农耕文化“牺牲”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土机下。
本文关键字: 查看更多

- 关注绿维文旅
微信号:lwcj2005
公众号:绿维文旅 -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开发运营服务商
好创意、可落地一流规划在绿维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相关阅读
- ·陕西加快休闲产业发展2013-12-23
- ·2013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出炉2013-12-18
- ·2013中国旅游业十大热门事件2013-12-18
- ·雾霾警示最稀缺的旅游资源是什么2013-12-11
- ·横店影视城逆势突围亮点频闪2013-12-11
- ·福建:泉州打造文化旅游品牌2013-12-03
- ·12月将迎“年假游”高峰 自由行游客增加2013-12-03
- ·2013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节俭文明主题突出2013-11-28
-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2013-11-28
- ·清远:省年度最佳旅游目的地2013-11-21
旅游运营回答
-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有哪些?
-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