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哪些内容?湿地公园设计要怎么做呢?
对于湿地公园设计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湿地公园设计的概念及现状,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营建原则、设计目标、设计方法,以及城市生态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模式等还在探索之中。
随着人口的剧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系统被破坏。与海洋、森林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对于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人们对保护生存环境认识的提高,湿地的存在状况已被各方面所关注,对这些已被破坏的大自然慢慢有了保护和恢复的愿望与行动。开始致力于以恢复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自然公园设计,注重湿地功能的恢复-自净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资源等等。
针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湿地环境就在我们生活的周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湿地公园设计,是对城市生态系统不平衡发展的一种挽救和恢复,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往的都市湿地公园设计大多以人为主体考虑对象,而湿地公园是以生物需求为主要考量,人类作为其他生物的配角,营造出真正适合生物栖息的环境,让人们认识到尊重生命、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为环境价值的评价带来一个新的思维模式。
近年来,湿地公园设计迅速发展,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湿地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湿地公园设计是以不消耗资源为最大特点的开发和利用,着重发展非资源消耗型的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度假等服务业,有着一定的开发利用空间。湿地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湿地公园设计的复杂性,并且当前对湿地正处于研究和管理的起步阶段,湿地公园设计的理论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湿地公园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湿地公园设计才能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湿地公园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湿地公园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显示湿地公园设计的自然野趣。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湿地公园设计人性化的特性。
湿地公园设计中,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湿地公园设计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