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新城概念辨析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新城”的定义——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各种新城,很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城。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故有学者提出了“类新城”的概念。自从大城市出现紧张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以来,“类新城”就以各种形式伴随着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而出现。较常见的有城市新区、城市组团城郊居住区等形式。
当前我国新城建设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城”。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内城改造和用地功能置换所联动形成的“新城”;城市结构改变生成的组团级“新城”;城市郊区化蔓延形成的郊区”新城;以一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以传统小城镇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新城。
笔者认为类新城虽然在结构独立性、社会独立性等方面和新城存在差异。然而从本质上说,新城和类新城只是不同规模城市采取的不同疏散方式。
无论是新城还是类新城,都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规划和建设现象,其目的也都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其一方面顺应了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的疏散,优化城市的空间构,阻止郊区化的蔓延。另一方面加速了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中国新城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城市中新城规划和建设正在不断升温,例如北京2004年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建设11个新城,上海的一城九镇规划等等虽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作为一种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的事物.其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就新城规划中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而言。当前中国的新城规划建设主要还是沿袭现代主义所推行的“功能主义城市”的理念,在解决许多旧有问题的同时中国新城规划的空间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形成了功能较为单纯的城市分区,尺度巨大的街区(街区的长宽恐多为500~l000m,有的甚至更大);土地和新城规划强化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通过拓宽道路、延长道路线、新建公路等方法满足交通量不断增加的要求,居民每日生活所需到达的各个场所之间的距离大多远远超过了人的步行能力,街区与街区之间被多车道的宽阔道路网分割,由此造成城市空间被割裂的后果,形成冷漠的、超越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
因此,中国在建设新城的初始就需要找到一种或多种合适的方法和理念来借鉴指导,避免上述新城规划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城市建设发展的效率。
三、新城规划建设的理念
1、明确新城规划的边界,严格控制城市外围绿地,防止城市变相蔓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由量到质的变化.从功能单一到多样化、综合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呈现出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及复合组团式结构。大城市,尤其是那些在中心区有大面积老街区的大城市,为了避免或者减弱单中心集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不再拘泥于单中心的城市形态,而是向着开敞、多中心或组合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时,除了城市原有的主中心、主城区外,还会规划建设一些具有多功能的组团级新城。这些新城规划伊始多是依自然地形、道路和绿化分隔。
正如新城市主义所主张的,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一旦突破这个边界也意味着超过了城市的规模极限和生态极限。
但是,这些组团新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常常会各自膨胀,相互蔓延成片。继而出现新一轮变相的城市圈层式外扩。为此,在新城规划建设时,需要明确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城市外围绿地建设,防止新城之间以及新城与主城之间相互蔓延。
另外明确边界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城空间上的完整和独立,并能促进居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当然前提是新城规划建设达到一定水平,而不是依赖主城的附属物。
2、倡导TOD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共快速交通系统。
新城市主义倡导的TOD模式要求在公共交通站点10~15分钟的步行距离内设置商贸、金融、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个核心商业区。由于一定规模的核心商业区其服务半径与容量是一定的,可以保障商业区附近居住区的开发密度,同时限制新城的发展规模,从而保证了新城的紧凑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国的私家车拥有量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成为汽车轮胎上的国家。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中国更加应该控制小汽车的发展势头。因此,新城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则保证了在限制小汽车发展的前提下,居民依然可以享受便利的交通。主城与新城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此外,新城规划应该在交通节点附近形成复合的核心商业区,其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新城更能够集聚人气。
由于是新城,很大程度上都是新开发土地,政府在发展TOD模式时,控制住交通节点的土地,新建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以租赁的形式将店面转让,政府可以借此获利其收入可以再投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注重新城规划的混合多样性建设。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也表现出无穷的多样化。《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城市相当地冷漠.单调而缺乏生气和活力,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多种性质的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对城市的交通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作和居住分离造成的高峰时段交通拥挤,非高峰时段运量不足的问题。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可以做到备类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就地吸纳本区居民出行,减少跨区出行活动,从而减少有限通道的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挤。
4、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再塑,形成城市肌理和邻里传统。
文脉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对于人这样一种社会性生物,如果城市中只有钢筋水泥建筑的物质的显型形态,而没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隐形形态,那么人们不会来此生活和工作,至少不会喜爱这座城市。因此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它是一种粘合剂,将城市的显形形态和隐形形态粘合在了一起。对于完全新建的新城而言,建设文脉的重要性与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样重要,而在有一定基础的城镇发展起来的新城在大规模的改造中如果不注重文脉的延续,将对城市肌理造成严重的破坏。
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来看,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新城规划建设中应该注意这么两点:一是在新城规划中,居住区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关注居民日常生活的元素,从居住区一个雕塑,一根灯柱入手,建设小尺度、高密度、亲近人的邻里社区;第二是创造好的公共空间.不是为城市的气派等冠冕堂皇的原因而建,而是建设成为人们乐于在此交往、散步娱乐等的城市中最具特色和最具感染的公共活动空间。
5、鼓励公众参与。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社会公平,各国新城规划都鼓励公众参与。在新城规划建设中,通过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新城规划建设,可以提高居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与认同,使得居民凝心聚力,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媒体的发展,网络讨论与虚拟现实技术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加直接和方便的舞台与表达空间。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