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是中国对生态城市的有关概念、内涵及规划技术手段等尚未达成共识,还未形成统一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示范指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生态城市认识不足,概念化严重
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明确定义,国内不同学科都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生态新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目标和理念,但各级政府在规划时都将其概念化,路径单一且理想化,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很难落地实施,很多生态城市项目最终成为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
2、缺少一个统一、权威的规划指导体系
国内对生态城市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2000年后相继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生态城市发展指标。如2001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等5项146个要素层指标。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大项,22个控制指标。2005年建设部颁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3项共19个指标。201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用地规模、绿色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评价体系。
如何提出一套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完整性、权威性的生态新城指标体系来指导中国生态新城建设是中国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
3、重生态技术发展、轻生态文化等人文关怀
通过对国内现有的一些生态城市案例分析研究,绿维创景认为大部分生态城市更加注重从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技术出发建设生态新城;缺乏对生态城市内涵理解以及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城市实际发展需求;欠缺对地域文化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综合考虑。因此建设后的新城违背了生态、和谐的要求,导致很多项目中途夭折或建成后举步维艰。
4、建设成本大于综合效益,城市可持续发展差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生态新城的建设都追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更多城市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地,建设成本缺乏控制,更有甚者缺乏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相关效益的评估,导致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营和发展效果。
未来中国生态新城的建设走向虽然生态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生态城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被全球认可,结合国内已经建设的生态城市案例,绿维创景认为我国生态城市是的规划应以生态资源为本底、以指标体系为目标、以生态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制度体系为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详细内容推荐阅读浅议中国生态城市规划
更多行业相关请关注绿维创景官方微信(微信号:lwc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