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关于您的问题“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以下为您提供的是两会期间文化界全国政协委员的观点:
梁晓声委员
“文化有其本能性、商业性和自觉性,其本能性即满足人们娱乐快感的属性。我们放眼当下,这种本能属性不但有,而且还蔚然成风。然而,在社会需要温暖来抚慰众多沮丧、疲惫、冷漠的心灵时,自觉的文化,才会捧上丰富的成果来回馈社会。我们现在每天能在电视里看到多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电影院里,又有多少稍微有点人文含量的国产电影在放映?如果说影视文化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像史,那么我们共和国60年的历史,早已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了。”梁晓声委员的质问显得有些无奈。
总结:“丧失了思想力的文化,根本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悲哀的文化不能树立起充满自信的民族精神和阳光坦荡的民族灵魂。”
陈晓光委员
“我认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从来都是自信的。像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进来,占领部分中国的文化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听到中国电影界的很多导演都说过,他们坚信他们的电影,将来不但会赢得更多的中国观众,还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文化界人士,有理由自信,也应该自信。”
“如果将一小撮蚂蚁放在烟灰缸里,当他们向外爬时,用火烫它们,几次以后,它们就不再往外爬了,认命了,甘于只在烟灰缸里活动了,并且会通过化学分泌物传递信息,达成不能往外爬的潜规则——烟灰缸规则。如此一种文化,只能在形式上变花样,自身精神萎缩,灵魂苟且,又怎么能够化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呢?”这是梁晓声委员在对祖国文化思考时发出的肺腑之声。
方工委员
“的确,现在中国文化究竟该遵循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丑,我这个活了几十年的人现在也已经找不着北了。”“我不知道现在一种文化现象出来后究竟该褒还是贬,传统的、流行的、新鲜的、俗套的,鱼龙混杂,把握不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度,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委员谈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的最大一个课题就是在继承传统和创新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把握得好,是文化创新,把握不好,那就是古怪精灵了,人们不但不接受它,还会斥责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谁都想创新,谁都想留下一幅经典的作品给后人。把握好创新的度,你的作品才可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一件作品经典与否,时间是很重要的检验标志。喜欢的人越多,当然越好,能流传的越久,当然越好,哪位艺术家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短命的,现在我们一些文艺作品刚一出来,就赶紧炒作一下,圈内人士互相吹捧一下,过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一部文艺作品刚出来,就想让大家承认,很难做到的。对于文艺作品的检验,就是两个:一个空间、一个时间。所谓空间,就是流传的广泛程度,人民群众对它的接受程度,所谓时间,就是流传的久远。
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的式微和流行文化的风行,陈晓光委员认为“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是并存的,传统文化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谁想割也割不断,流行文化,它也是建立在传统文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能断掉传统文化这条根。流行文化是一种时代文化,是传统与时尚的一种组合文化。今天的时尚,可能过了一百年它又变成了传统。当然,传统也有被淘汰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淌了五千年,有多少新生的事物,又有多少被淘汰的艺术门类,这个一点都不奇怪。”
对于俗文化的流行,陈晓光说:“俗文化具有娱乐性。俗文化分为两类:一种叫通俗文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众文化,满足于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还有一种叫庸俗文化。庸俗,我认为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俗文化是通俗与庸俗并存,也就是良与莠并存。我们不能良莠不分吧?发扬、扶持优良的通俗文化,对于那些格调不高的东西,我们还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把庸俗的东西当成每天必须补充的维生素吧?”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中最令人心痛的一点就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少了解和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的儒学研究者到北大讲课,许多青年学子一脸愕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还有这样的魅力。这显然是一种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和自信的表现。温总理说经济回暖,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对文化,也同样适用。
中国文化要引导人们前进,而不是迎合大众,引导,可以促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进步;文化要多元,不能固步自封;另一侧面,国家及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今年温总理在教育领域提出育人为本,现在应试教育的东西太严重,以至于把学生当成了培养工具,仅靠科技知识不行,让青少年形成智慧,具有文化的底蕴和自信,这样这个国家才有希望。钱老(钱学森)曾说,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来高科技杰出人才?就因为所学所涉猎的东西太单一,真正的‘大家’是通才,而不仅是专才。
今天的国际社会,更像一个地球村,文明的层次在不断提高,经历一战、二战之后的国际社会虽然仍有很多复杂问题,但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全人类的文化共建时代必将到来,文化不是经济竞争,它是提升我们文明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一个国家形象最有分量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