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实用型向舒适型转变,文化地产就更被重视,文化房地产怎么做呢?
文化地产:cultural estate,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业已进入繁盛时期,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已经转变,不仅仅是居住质量的提高,更是精神的需求。房地产的开发已经从产品本位时代、住宅生态环境时代发展到了追求建筑文化内涵上,因此,文化地产应运而生。
文化地产要求产品能给人以美感和遐想,要有浓烈的“文化味”,体现更广泛人文关怀的新时代,赋予住宅更多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关怀。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东西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文化是一种产品附加值最高的元素,地产与文化联姻成文化地产是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能够在品质优秀的地产项目中注入独特的文化意境,进一步提高房地产项目的质量和生活品位,进而营造舒适、健康、和谐、智能的文化地产,那么所开发的文化地产也是最具保值增值潜力的。
现在,文化地产的星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如何做文化地产是很艰难的事情。
第1操作环节:以文化品味取胜的四个突破口
要点A:文化地产案名突破
台湾地产项目的案名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根本不局限于所谓的“花园”、“广场”才一定能表明是地产项目,比如表现“海景”、“山景”和“湖景”特征的,台湾有“海誓山盟”、“天籁”、“登峰造极”、“蔚蓝海”这样颇具诗情画意的案名;而香港有些案名也取得相当有品味,如“海信半鸟”、“灏景湾”、“帝涛湾”、“听涛雅苑”。
据了解,对于文化地产案名的注册,国土部门有些规定。多的信息量和文化含量,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令人可喜的是文化地产开始出现这样有特色的案名,如近期上市的“碧云天”,就是缘自于范仲淹的一道词。这种颇具文化特色的文化地产案名,为其目标市场定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文化地产案名的设定可以看出两岸三地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文化地产由于人口来自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尚未形成一种主流的文化。因而体现在文化地产案名上也显得如此的浅薄和直白。
要点B:文化地产建筑内涵突破
以经典项目“上河城”为例:
上河城位于成都市中心内环路北段,北门大桥和万福桥之间、面积计3000的金弧地带。南靠文殊院,北临府河与城隍庙相望,是老成都传说中“腾龙摆尾”的城北龙神的龙头位置所在。“上河城”即寓上风上水之意。上河城所处的地理拉置特殊:由于府河两岸的跨世纪改造工程及文殊院、城隍庙等佛都文化园林景观带和文物保护的需要、其四周绝无高大建筑群落。故虽处城内,但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有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上河城想铸就一个有生命的建筑构成,一个软的构架,非强迫性、让人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人们用行为去填充,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成为整个文化地产建筑的一部分。
现在的人们都常谈论欧美的生活方式,什么欧陆风情、港文风格等等,好像这些就是品位、但实际上那不过是文化地产皮毛而已。这种认知的偏差是一种错位:社会的错位。在现代中国开放之后的社会转型期间,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很多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很在乎生活的实质性内容,讲究集体性氛围和个体随意性以及相互交流。中国式的生活方式是很具有历史感和影响力的,还具有一种亲和力,它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生活方式在文化、艺术、建筑、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形成和表现,但其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域性。真正适合我们的,还是中国本土文化范畴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文化地产建筑上,就是“院宅建筑”。
上河城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它所首创的“院宅建筑”完全是中国人的房子。它至少是在作一种尝试的追求,在表达人的生活和居住的需求和理想。现在人们不一定接受,但最终它会深入人心并且被广为采用。
这就是“一个充满回忆的新城——一上河城”。
要点C:文化地产会所提升突破
近年来,随着人们住宅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会所已成为文化地产项目的必然配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亦越来越重视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享受,追求生活的品味和内涵。集传统会所功能与文化内涵于一身的文化会所的形成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语有云:“居有竹、室有书画、手拨琴弦、生活有棋艺,才谓之高雅。”今天,这样的生活在翰林阁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