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与重建工程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的生态技术手段往往是综合的。
例如,绿维创景在规划北京汉石桥湿地时就综合运用了多种生态技术:
(1)水质改善。湿地水源主要是汉石桥周边的居民生活污水、降雨和地下水。由于居民生活的有机物含量高,BOD、COD值较大,在排污口位置地表水水质已经达到了五类水标准,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规划首先建立水网,在关键点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对水体进行第一次净化,净化后的水能达到地表水四类水标准。同时在湿地周边建立小型暴雨汇聚池,收集并缓慢释放雨水进入湿地,极大程度降低土壤侵蚀度,起到改善湿地水质的作用。
(2)土壤的恢复。汉石桥湿地土壤多为腐殖,是利于植物生长的优质土壤,但退化湿地的土壤结板,并面临岩石侵扰等问题。因此湿地恢复工程前期一般注重土壤的更新,通过筛土、客土等手段,以堆土的形式制造坡度不一的生境土丘,增加湿地生境多样性。
(3)水平面的控制。汉石桥湿地受高涨落幅度的影响,单一灌木种群占据优势地位,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力。湿地恢复工程通过在湿地出口处设置水位控制堰保持水平面,减少水位的涨落幅度,增高湿地的适生性,维持群落稳定。
(4)植被的重建。在汉石桥湿地恢复规划中,植被重建分两步走,首先通过除草剂或人工拔出的方式控制外来入侵种,然后种植乡土品种,五年内将外来植被控制在20%以下。并通过水位控制,使低水位的水生植物及浅水区域保持在45%左右,高水位的沉水植物在25%左右,陆地(包括道路、陆地植被、建设用地)控制在30%之内,从而建设适合湿地植被生长的环境。
(5)生境的联系。汉石桥周边
村庄居民的人为活动往往隔绝了湿地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影响了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交流以及对干扰的缓冲能力。在湿地恢复过程中通过高低植物向湿地的延伸增大森林与湿地的边缘效应,促进生境互动,增加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而沿水体边界建设湿地的两岸生境,为动物提供迁徙和栖息通道。